【摘 要】
:
改革开放42年来,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以及城市人口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而日益膨胀,城市的边界也随之向外延伸,由此,“村改居”社区大量出现。作为脱胎于政府主导下的城市边缘地带外延过程中的征地回迁与村落合并的新型社区,“村改居”社区自其诞生伊始就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社区在“村改居”建设初期的治理模式是以政府单一主体为主导,在其建设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村改居”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2年来,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以及城市人口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而日益膨胀,城市的边界也随之向外延伸,由此,“村改居”社区大量出现。作为脱胎于政府主导下的城市边缘地带外延过程中的征地回迁与村落合并的新型社区,“村改居”社区自其诞生伊始就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性,社区在“村改居”建设初期的治理模式是以政府单一主体为主导,在其建设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面对日益复杂化的“村改居”社区治理需求,若政府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保持不变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因此,面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日渐复杂的治理需求,政府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角色迫切需要重新定位。
本论文首先对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工具以及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概述,立足于元治理理论及“放管服”改革的相关理论,对我国政府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定位进行了重新审视,选取洛阳市S社区这一具有很强代表性的“村改居”社区进行了问卷调研和访谈调研,并通过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针对对本论文调研案例分析得出的“村改居”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社区治理过度行政化、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低与社区居民网络较弱以及居民的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基于元治理理论与“放管服”改革理论,以政府转变角色定位为切入点来研究以本文案例为代表的“村改居”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农村,来到城市打工。受其影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数急剧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作为政府,如何解决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发展进程。因此,政府要把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本文以K县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为研究对象,运
作为我国政府财政职能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资评审管理一直是我国公共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政府投资项目在各地城镇建设中占比愈来愈高,对其涉及项目的评审工作也逐渐变得至关重要。财政部门所属的评审机构对政府资金投资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工程竣工结算进行监督和审计,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财政资金方面管理的严格性。但随着各级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多、投资金额的不断加大,现有的投资评审模式在应对基数庞大的项目压力
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已成为决策层共识。为了实现传统“中国制造”向该目标的转变,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和建设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战场,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点,而作为创新能力属概念,工程创新能力则成为当前时期亟待提升的人才素养。对于日后活跃于工程创新一线的全日制工程硕士而言,其工程创新能力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工程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工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逐年扩招,高职院校的规模和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可度远远不如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成为大家探讨的话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生源质量方面与普通高校有着极大的差异。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各高校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公民,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将其视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业性明显、专业性强的高校,财经类本科院校如何通过通识课程的设置强化通识教育实施,已经成为高教理论界和财经高校教学管理者高度关注的课题。 本文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梳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党中央在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意味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 本文以淮安市洪泽区为研究对象,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研究主体。首先,在阐述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含义、
农村的建设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提高乡村的内生能力,在于乡村如何从外部或者内在地动员和获取发展所需的资源。本文基于资源动员理论,结合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考虑了社会结构对乡
改革开放后,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了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为核心的土地财政模式,这一模式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解决地方政府城市建设融资困难、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这种“以地生财”的土地财政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在国家推出“房住不炒”的背景下,研究土地财政模式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