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一种防治瘢痕的外用中药瘢痕膏对增生性瘢痕防治作用的机制,为其临床使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方法:选用新西兰大耳白兔8只。进行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的复制。实验分为2组:随机将每只兔子2只耳朵分别设为瘢痕膏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兔耳,48个创面。瘢痕膏组和对照组于创面上皮化时即开始用药。瘢痕膏组涂抹瘢痕膏(一种外用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丹参酮、积雪甙、黄芩甙、甘草酸、苦参碱等,按3:3:2:2:1的比例加基质制作而成),对照组涂抹基质(制作瘢痕膏的基质)。将瘢痕膏及基质涂在瘢痕部位,并轻揉直到药物吸收,3次/d,连续用药28d。①用药第14天根据兔耳创面修复的颜色、质地等统计瘢痕块发生率;第28天观察两组瘢痕组织的外观形态(颜色、质地等):第28天用PeriFlux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常规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200倍光镜下微血管计数。②采用光镜、电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瘢痕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VG染色和苦味酸一天狼猩红染色对瘢痕组织的胶原纤维面积密度及Ⅰ、Ⅲ型胶原比进行检测。③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果:兔8只(16耳)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上皮化第14d,瘢痕膏组瘢痕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32/48),85%(41/48),P<0.05]。②用药第28d瘢痕膏组瘢痕略高出兔耳皮肤表面,颜色稍红,接近兔耳正常肤色,触之质软;对照组瘢痕明显高出兔耳皮肤表面,红色,质地硬。③用药第28d,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0.78±2.47),(36.79±3.12)Pu,P<0.05]。④用药第28d,瘢痕膏组兔耳瘢痕组织微血管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6.8±5.4),(42.7±7.2)个/mm~2,P<0.05]。⑤HE染色光镜观察实验组较对照组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⑥透射电镜观察瘢痕膏可使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减少,粗面内质网上的核蛋白体有不同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