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恐惧——对现代文学一种特殊精神现象的体验性解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恐惧是一种强烈的原始情绪体验,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对恐惧体验和恐怖情境的文学描写层出不穷,为什么恐惧能牢牢抓住人们的心灵?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哪几种恐惧形态备受关注?这些恐惧书写体现了作家怎样的现代情绪,究竟具有怎样的现代审美意义?带着这些问题,论者试着从文学恐惧的文本细读入手,对现代文学现象作出某种梳理.在这里,"触摸恐惧"有两层含义:它既可被理解为中国现代作家探求人类灵魂和人性奥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论者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现象的切入点和写作该文的出发点.该文试图从具体的阅读体验出发直接切入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世界,与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去经历生命中极度紧张的精神梦魇,领略强烈震撼的艺术之美和透彻肺腑的灵魂净化,从而见证现代作家在这一独特的精神情境中对人性的深层开掘,对文学审美现代性的不懈追求.全文分为七部分:首先,由题解、写作目的以及对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的介绍导入,此为引论.主体部分,一至四章着重分析论者有强烈情感认同和深切思考的四种文学恐惧形态:(1)撕裂"家族恐惧"的吃人面纱,把握家族复仇文学母题的文学嬗变.(2)聆听女性话语"失性"经历的惨痛言说,见证向同性复仇("同室操戈")的恐怖与悲哀.(3)正视死亡恐惧的不可避免,却仍在性欲与死亡的临界情境中苦苦追寻生命与存在的意义.(4)体验神性堕落的"原罪",寻求灵魂的永恒救赎.第五章在前四章论述的基础上,通过中外文学恐惧的纵横回溯,将恐惧与悲剧审美联系起来探讨文学恐惧的现代审美意义,并及"为恐惧而恐惧"的缺失.最后,余论部分总结全文,并强调"体验性"解读的方法论意义.
其他文献
那天,父亲从老家打来电话,说他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电话中,父亲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几度哽咽,兴奋得不能自已。父亲出生在旧社会的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到他这
慈利方言属西南官话常澧片,有着丰富的语气词。语气词在语言交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语言交际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对慈利方言语
张爱玲、王安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两位不同时代的重要女作家.该文力图在她信们都市环境、个人素质某些相似性的基础上,分析她们创作的文化精神的相通、相同之处:(1)男性
当下文坛上最令人担忧的是诗,诗中最小景气的又是叙事诗.该文是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为诗歌生发杞人之忧甚至喊出诗歌已经死亡的背景下命题写作的.文中强调了叙事诗的开拓意义和
摘要目的确定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尤其是根据BIRADS标准在≥70岁因乳腺钙化接受立体定向活检女性中的恶性率。方法回顾性研究了6 839例≥70岁女性病人的14 577份乳腺钼靶报告
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起源于作者对女性的崇拜意识,是作者在时代、社会生活的作用下内心情感的外在体现,也是作者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发掘出来为现实服务即"古为今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媒体空间的不断创新,加之资本市场对新媒体和数字视频行业的追捧,数字传媒的创富故事日新月异,品牌信息传播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我们认为,技术、
构建“多模块”的党员培训计划。将不同的培训内容分为文字理论、视听教材和典型宣传三个模块,结合因党员年龄和学历形成的认知差异,对于接受能力较快的党员干部,从理论必修
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三十年代,每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都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民族自救的伟大历史进程.由于目睹了多次的革命和流血仍然无法救民于水火,深感失望的京派作家选
湘社是近代著名文学社团。光绪十七年(1891),龙阳(今汉寿)易顺鼎、易顺豫兄弟,宁乡程颂万、程颂芳兄弟和道州何维棣,宁乡周家濂,江夏郑襄,善化姚肇椿,长沙袁绪钦,保山吴式钊,益阳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