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抗SSA抗体是见于多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原发或继发性干燥综合症(SS)、亚急性皮肤型狼疮(SCLE)、新生儿狼疮(NLE)的重要自身抗体之一,与皮疹、外分泌腺体损伤以及粒细胞减少等多种临床症状密切相关。SSA抗原是一种广泛存在人体细胞内的异质性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由52kd或60kd蛋白结合hYRNA构成,其抗原性主要存在于蛋白组分。随着60kd和52kdSSA抗原cDNA克隆成功,Harley等研究发现SSA抗原由一系列抗体结合表位构成,不同表位抗原性不同,不同抗表位抗体出现在不同疾病,或与同一疾病的不同临床表现相关。我科研究发现60Kd SSA抗原氨基酸多肽(MAP)310~323和482~495MAPs抗体阳性与唾液腺损伤具有正相关。Kurein等报道60Kd抗原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相关D1抗原存在交叉表位决定簇EKVK,抗SSA抗体可能通过此交叉表位造成SLE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体外实验中SSA抗原在SLE和SS患者以及动物模型的细胞膜可以异位表达,部分SSA抗原表位免疫动物后出现表位扩展现象,并诱导出类似SS的腺体损伤。提示某些SSA表位在SS发病和脏器损伤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不同表位作用存在差异,可能存在优势致病性表位。抗SSA抗体可能是某些脏器损伤的致病性抗体。研究目的:利用已构建的抗SSA单链(ScFv)噬菌体抗体库,筛选SSA抗原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不同表位在受累器官的表达情况,判断器官受累是否与不同器官SSA抗原表位的表达存在相关性。方法:1.以赖氨酸为支架,八倍体合成上述3条氨基酸多肽链(MAP):MAP 482-493:P1表位;MAP310-323:P2表位;MAP230-241:P3表位;2.利用已构建的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筛选并可溶性表达P1~P3表位特异性ScFvMcAb;3.检测SS患者受累唇腺组织和SLE和/或SS合并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表位的表位表达情况;4.分析表达与组织器官受损的相关性。结果:1.验证-70℃冻存SSA特异性Scfv-pHEN2噬菌体抗体库库容1.08×1010cfu,完整插入片断插入率55.56%,有较好的多样性(MSP-1指纹PCR法);2.通过优化实验方法,成功筛选获得了抗3种表位的含完整插入片断的克隆株(分别P1:3个克隆P2:6个克隆P3:4个克隆),其中3个克隆进一步由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TPG)诱导以非抑制性大肠杆菌HB2151为宿主细菌成功可溶性表达,ScFv抗体由全细胞可溶组分提取并亲和层析纯化。经验证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并拥有在体活性;3.阳性克隆的基因型与人胚系基因的比较提示来源于人类基因组,VH基因家族分析中,抗P2抗体中VH3家族占有50%,抗P3抗体中VH4家族占75%。3个抗体总体来看VH4家族和VH3家族比例最高分别有46.15%和23.08%。所有抗体的VL均来自κ轻链,且A家族明显占优势(P1:100%,P2:66.67%,P3:50%),同时抗原诱导下出现了较高的突变频率。4.免疫组化法检测SS受累唇腺活检标本P1~P3表位的表达情况,以腺管、泌管上皮细胞胞浆和胞膜着色为主,P1表位表达强度高于P2和P3表位,且P1表位表达强度与唇腺的炎性浸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5.SLE合并粒细胞减少患者和正常人中性粒细胞表面P3表位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P1、P2表位(流式细胞仪检测),在SLE合并粒细胞减少患者粒细胞表面P3表位与正常人相比表达明显上调,且表达阳性率与SLE患者粒细胞数量呈负相关关系;6.SLE和/或SS患者合并粒细胞减少者血清中抗P3抗体阳性率高于不合并粒细胞减少者,差异由统计学意义。SLE和SS合并粒细胞减少症组间抗P3抗体阳性率差异并无显著性。由此推断粒细胞减少可能并不是与SLE相关,而与相应抗体阳性相关。结论:1-SSA抗原表位在受累组织异位表达于细胞膜,从而可能打破免疫耐受,诱导机体产生致病性抗体;2.SS患者唇腺、SLE患者中性粒细胞上不同表位的表达情况存在差异,P1和P3表位分别是上述组织细胞的关键表位,表达程度与组织损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