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以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例

来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zh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逐步成为该时代的重要特征。当前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用创新给组织注入新鲜的活力。高新技术企业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更需要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推动力,如何去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创新绩效是组织管理者和理论界同时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和生产部员工为研究对象,以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主题,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对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以及组织认同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对于组织支持的感知;组织认同是员工对于自身特征和组织特征一致性的感知,两者均会影响员工的情感和行为,而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创新绩效是员工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将组组织支持感、组织认同及创新绩效纳入同一模型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及其子维度(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利益关心)与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组织支持感及其子维度(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利益关心)与组织认同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组织认同在组织支持感及其子维度(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利益关心)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组织支持感可通过组织认同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最后,本文基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认同视角,为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创新绩效的提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为揭示和掌握针阔混交林生产力及其与林分非空间结构的关系,以浙江省2004年、2009年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研究材料,基于单木生物量模型计算林分前后两期生物量,并据此计算得到林分生产力。对林分生产力的形成分解为保留木生产力、进界木生产力、枯损木生产力和采伐木生产力等4个部分。从六大结构、20个指标对林分非空间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相关性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逐个研究林分生产力及其4个部分生产力与非空间
提出了一种多源数据采集的工程实践方法,通过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打破企业数据烟囱隔离,使得离散在企业各个数字孤岛的数据能够实时同步到统一的数据库中,并通过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实现各类生产经营过程的实时看板,提升企业运营生产管理效率。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高中阶段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在开展高中阶段教学时,教学难度比较大,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如果仍然利用传统教学方法,既无法满足当前的数学教学需求,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需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基础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在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教学时,可以以构造法为基础研究数学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目的 通过对麻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验的访谈分析,了解麻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及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感受与建议,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对教师研究生进行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提炼出通过课程学习,提高了麻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储备量和能力水平;麻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麻醉护理专业
通过分析成都市古树资源特征,研究了影响其组成特征与分布格局的文化因素。结果表明:成都市共有古树9371株,隶属于48科94属122种,种类较为丰富;组成种类集中,楠木、柏木和银杏占总体数量的66.98%;古树总体树龄偏低,三级古树占总株数的90.73%。古树总体分布在各区域间不均衡,西部多,中部和东部少,古树主要分布在风景名胜区。古树的组成与分布特征除了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到农耕文化、植物文化、
员工的主动行为能激发员工活力,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使之能够积极地去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企业的创新与变革。企业需要思考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激发员工的主动行为。“90后”员工的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均与其主动行为显著正相关,而组织支持感在其组织承诺与主动行为之间起显著调节作用,即高组织支持感的员工与低组织支持感的员工相比,组织承诺对高组织支持感员工的主动行为影响更强。因此,企业管理者应针对
理塘位于四川西部,是川西高原的屋脊,藏民族的聚居地。康熙末年,清政府控制理塘,归入内地,施行管理,社会稳定,经济复苏,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长。清代嘉庆初年成书的地方志——《里塘志略》较全面地记载了清政府的施政概况、重点及特点,有着深入认识、科学阐述的价值。
报纸
本文以“风电”专业为例,阐述“双元”育人模式中,通过校企共建专业、共享师资、共用设施、共育学生,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突破、持续推进的路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