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调肾祛斑颗粒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调肾祛斑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共分两部分。一是临床研究:选取黄褐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入选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调肾祛斑颗粒与沙棘颗粒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二是实验研究:1.调肾祛斑颗粒对体外蘑菇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多巴色素法测定不同浓度调肾祛斑颗粒药液处理后的酪氨酸酶活性;2.调肾祛斑颗粒对黑素细胞的影响实验,运用细胞学、酶学、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调肾祛斑颗粒含药血清对经UVA照射后的体外原代培养的人皮黑素细胞的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及TYR活性的影响。结果:(1)调肾祛斑颗粒治疗黄褐斑具有良好的疗效,其总有效率为93.94%,明显优于沙棘颗粒的72.7 3%(P<0.05)。(2)不同浓度调肾祛斑颗粒和沙棘颗粒药液对体外蘑菇酪氨酸酶活性均有直接抑制作用(P<0.01),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酪氨酸酶活性越低,呈现量效关系。其中,中、高浓度调肾祛斑颗粒药液降低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明显强于高浓度沙棘颗粒药液,低浓度调肾祛斑颗粒药液的作用明显强于低浓度沙棘颗粒药液而与中浓度沙棘颗粒药液相当。(3)不同浓度调肾祛疯颗粒和沙棘颗粒含药病人血清及不同剂量调肾祛斑颗粒和沙棘颗粒含药大鼠血清对UVA诱导的人皮MC的细胞增殖率、黑素含量、TYR活性的上调均有下调作用,且浓度、剂量越高下调作用越强,并随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率、黑素含量及TYR活性不断降低,呈现量效和时效关系。其中,中、高浓度或剂量调肾祛斑颗粒含药病人或大鼠血清下调黑素含量和TYR活性的作用明显强于高浓度或剂量沙棘颗粒含药病人或大鼠血清(P<0.05或P<0.01),但各调肾祛斑颗粒药物血清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均不及沙棘颗粒药物血清。结论:(1)调肾祛斑颗粒治疗黄褐斑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临床疗效优于通用的沙棘颗粒。(2)调肾祛斑颗粒对TYR活性具有直接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强于沙棘颗粒,这可能是其治疗黄褐斑优于沙棘颗粒的良好疗效机理之一。(3)调肾祛斑颗粒能下调紫外线诱导的人皮MC的细胞增殖、黑素含量以及TYR活性的上调,这可能是调肾祛斑颗粒治疗黄褐斑的重要作用机理。(4)调肾祛斑颗粒抑制MC增殖的作用比较温和而不及沙棘颗粒,其对细胞的毒性小,临床用药安全。(5)本研究结果为调肾祛斑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