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爱国主义、文化:一项关于鲁迅的社会记忆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cx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关于鲁迅社会记忆的社会学研究乏善可陈。本文运用社会记忆理论视角,对1946-2013年间人民日报关于“鲁迅”标题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对近70年来的鲁迅形象变迁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在1946-1966年间,鲁迅是以阶级斗争党的战士形象和无产阶级文化旗手形象存在人民日报中的;在1967-1987年间,人民日报中的鲁迅开始从战士形象向着爱国者的形象转变,无产阶级文化旗手也逐渐让位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在这期间,文化鲁迅的形象开始被频繁提及;在1988-2013年间,文化鲁迅的形象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鲁迅形象被频繁用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中。人民日报中鲁迅形象的变迁受着国内政治斗争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在塑造鲁迅形象的过程中,政治权力频繁借用纪念会、编辑著作、修建公墓等方法来建构关于鲁迅的社会记忆。本文是对社会记忆理论中关于文化政治偶像记忆的补充。具体来说,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一、对鲁迅形象的塑造甫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延安时期由毛泽东塑造的“政治鲁迅”的战士形象,虽然受到了丁玲等人的“批判”鲁迅的挑战,但延安整风运动后,“政治鲁迅”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949年建国后,“政治鲁迅”的形象围绕着“阶级斗争”展开。这一特征一直延续到1980年前后,“文化鲁迅”才开始慢慢占据上风。其中在1936年以前,鲁迅的政治文化形象统一为“旧世界的斗士”,此后政治鲁迅和文化鲁迅的形象在长期存在并行的状态。政治鲁迅形象经历了由“党的战士”到“爱国者”转变的过程;文化鲁迅的形象则经历了“无产阶级的文化旗手”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的转变过程;在2000年以后,鲁迅形象又开始向“文化产业鲁迅”的形象转变。这种变化与当时当地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是社会现实的在社会记忆层面的反映。二、在塑造鲁迅形象的过程中,纪念会、编辑出版著作、修建陵墓和雕塑成为构建鲁迅形象的主要手段。纪念会、雕塑和陵墓对“国家在场”的强调赋予了鲁迅形象强烈的政治权力色彩,而对鲁迅本人著作出版中注释的权威解释权的垄断,又同时增强了政治鲁迅的可行度。所以,在政治色彩开始淡化的80年代之后,对鲁迅著作进行重新编辑成为了重塑鲁迅形象的重要诉求。在文化鲁迅的年代,鲁迅的政治形象虽然被弱化,但是纪念会、文学奖、出版著作的行为在鲁迅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政治鲁迅时期没有本质不同。三、批评反对派、排斥政治权力中的异己分子是构建“政治鲁迅”的一个重要目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文化经济是新时期构建“文化鲁迅”形象的核心目标。在政治鲁迅的时期,人民日报作为政治权力舆论宣传的工具,对鲁迅本身的政治性解读有着其特殊的政治斗争目的。在反右斗争、文革和反林彪、反四人帮的政治运动中,鲁迅都是作为政治批判者的身份出现的。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新时期,政治鲁迅则显得不适应舆论宣传的目标。此时,通过对鲁迅的重新解读,赋予了鲁迅以“文化鲁迅”新的内涵。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更是将鲁迅的经济价值发挥的淋淋尽致。四、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当前的社会记忆理论做出了回应。我认为仍然存在着一种克里斯玛型文化权力,这种权力存在于那些为政治权力所选择了的文化人物身上。对于共产党中国而言,鲁迅这一文化人物正是被政治权力赋予了这种克里斯玛型文化权力。研究克里斯玛型文化权力拥有者的社会记忆变迁,是对当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实践的补充。
其他文献
国家创新体系是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和基础,是我国实现自主创新国策的基本支撑点。本文以美国州长委员会“创新美国”机构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生态系统模型作为分析的
李大钊的社会理想是以人的解放为核心,通过"心物"的双向改造,使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对人的统治的政治"改造为"对物的管理的政治".其社会理想的精神纲
造物精神是不同文化体中基于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对制物这一过程的思考结晶,它蕴含了本土文化中深层的审美意趣和价值观念,这种精神的文化认同度较高,可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
传统造物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髓,在现代创新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研究已有文献对于传统造物的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创新的结合分析,把握造物思想在设计中
目前,汉语教师志愿者及其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汉语界的一个热点,其讨论涉及多方面,同时也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建设优秀的汉语与教师志愿者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新文学诞生以来,乡土文学一直都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中,鲁迅站在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上将现代理性目光投向乡土大地,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李长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其批评集中体现出浪漫主义与中国文学、文化碰撞时所产生的火花。李长之自身带有的中国传统和文化期望,促进了对
青少年由于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容易感到性困惑,而人们对性的回避态度又制约着青春期性教育的开展,性意识增强与性知识匮乏的矛盾,使青少年不能正确对待自己身心方面的变化,严重
<正>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为革兰阳性球菌,可引起化脓性感染和院内感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
“悲剧”并不是中国本土故有词语,而是从西方传入的。王国维1904年在《红楼梦评论》中引入中国美学界,他说《红楼梦》与一切喜剧相反,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又在1912年的《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