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心脏粘液瘤(cardiac myxoma)是心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在良性心脏肿瘤中所占比例为40%-50%,其发生率每年0.5/100万人。但由于其极易引发栓塞及(或)猝死,必须及早进行心内肿瘤切除手术。手术方式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推动,也由传统开胸逐步向着微创手术发展。作为微创心脏外科领域的标志性技术,完全胸腔镜技术通过其微创,并发症少、疼痛轻、恢复快、心理创伤轻、美容效果好等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但是,鉴于完全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的技术发展时间短,国内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技术及设备的改进仍在探索,作为优选的外科治疗方式仍有争议。本课题以心脏粘液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别,进一步论证完全胸腔镜治疗心脏粘液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以寻找治疗心脏粘液瘤的优选手术治疗方式。 目的: 1.评估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的有效性、安全性。 2.评估完全胸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在手术损伤、术后恢复、并发症等方面的优越性。 方法: 本次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分析我科2001年1月至2015年11月间入院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 331 例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完全胸腔镜组:完全胸腔镜下微创切口行心脏粘液瘤摘除术 196例;传统开胸组:传统正中胸骨切口心脏液瘤摘除术13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损伤指标、术后恢复指标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331例患者,其中完全胸腔镜组196例,传统开胸组1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术前心功能指标EF值、心脏酶学指标(CK、CK-MB、LDH、CTnI)、肺功能指标(OI)、肝酶指标(ALT、AST、BIL)和肾功能指标(BUN、CR)、血常规(RBC、PLT)及炎性因子白介素-6 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传统正中开胸组比较,完全胸腔镜组手术切口范围明显减小,手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量明显减少( P<0.001)。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完全胸腔镜组比正中开胸组时间长( P < 0.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主动脉阻闭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氧合指数及动脉血乳酸指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正中开胸组比较,完全胸腔镜组在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及重症监护时间(ICU时间)明显缩短,VAS疼痛评分明显减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间在APACHEⅡ评分、心功能指标EF值、心肌酶谱、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血肌酐)、白介素-6、红细胞计数方面比较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正中开胸组比较,完全胸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两组患者术后 5年生存率、死亡率及远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NYHA 心功能分级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完全胸腔镜下微创心脏粘液瘤手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并且手术切口明显缩短,微创手术入路有明显优势。 2. 完全胸腔镜下心脏粘液瘤微创手术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比,手术出血量、输血量及其相关并发症明显减少。 3. 完全胸腔镜治疗心脏粘液瘤在机械辅助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明显缩短,疼痛评分减低。 4. 完全胸腔镜治疗心脏粘液瘤在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及主动脉阻闭时间较传统正中开胸手术未表现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