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仿”与“创新”是长久以来声乐学习领域里经久不衰却又饱受争议的话题。对于同时出现在同一个领域却又截然相反的两个词——“模仿”与“创新”的认知,不仅很多声乐初学者有些模糊不清,甚至包括很多老师对于它们的态度也是大相径庭,有些老师推崇“创新”对于“模仿”避之不及,认为“模仿”不是艺术,这种刻板、机械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和特色的发展,会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毫无意义,持坚决否定的态度。而另一部分老师则过分的注重模仿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对于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音像资料或者名家演唱要求做到丝毫不差,从咬字到音色再到呼吸的深浅都要求细致无二的精准,对于学生比较个性和有特点的东西不鼓励,认为是冒进和叛逆。久而久之使学生迷失了自我,看不清自己发展的道路,其实也是不可取的。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模仿”与“创新”亦是如此,模仿不仅初学者的“描红本”、“敲门砖,”甚至不少声乐界巨匠也是在一定的实践模仿中逐渐诞生的。当然,声乐学习起步于模仿,但并不终止于模仿,没有创新的模仿没有任何出路。那么,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如何看待“模仿”?怎么样去“模仿”?“模仿”到哪个阶段?“模仿”和“创新”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如何在“模仿”之中培养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创新?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