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基因Vangl1和Vangl2在早孕小鼠子宫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angl2是在果蝇属中首次发现并鉴定的Van Gogh(Vang)基因的脊椎动物同源物,氨基端胞质区丝氨酸簇模体及羧基端胞质区的PDZ结构模体使其在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该基因在人、小鼠、斑马鱼中存在着同源基因Vangl1,且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73.1%,这种结构上的同源性决定了它们功能上的相似性。已知在原肠胚和神经胚发育过程中Vangl1和Vangl2基因的功能缺失可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严重者会诱发孕期中胚胎死亡。其机制是由于突变的Vangl1和Vangl2基因干扰了Wnt/PCP信号通路的转导,从而影响细胞的迁移、粘附、极性及细胞骨架的重构。胚胎着床作为整个妊娠过程中的首要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同源基因Vangl1和Vangl2是否参与胚胎着床?在早孕小鼠胚胎围着床期起何作用?这些问题值得关注。实验采用Real-time PCR、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了Vangl1和Vangl2基因在正常早孕小鼠和假孕小鼠子宫组织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宫角注射方法,于孕D3.5分别注射Vangl1和Vangl2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24小时后收集子宫组织,检测其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观察记录并统计了术后D8小鼠子宫形态变化和胚胎着床数目。实验取得如下结果。1.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在正常早孕小鼠子宫组织中,Vangl1和Vangl2基因的mRNA水平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逐渐上调,并在着床窗口期D5天达到最高峰。在假孕小鼠子宫组织中,Vangl1基因的mRNA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Vangl2基因的mRNA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2.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正常早孕小鼠子宫组织中,VanglmRNA在妊娠D4、D5和D6主要定位于子宫的腔上皮、腺上皮、基质细胞和蜕膜细胞,而Vangl2mRNA定位于子宫的腔上皮、腺上皮和蜕膜细胞。假孕组中这两个基因的mRNA定位均与正常组相似。3.Western-blot结果与Real-time PCR结果一致。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正常早孕小鼠子宫组织中,Vangl1蛋白定位于基质细胞以及蜕膜细胞,Vangl2蛋白定位于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假孕组中这两个基因的蛋白定位均与正常组相似。5.宫角注射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实验显示:Vangl1和Vangl2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受到抑制,并且小鼠胚胎着床数目明显减少(*P<0.05)。综上所述,在胚胎植入窗口期,Vangl1和Vangl2基因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表明其与胚胎着床密切相关,且Vangl1基因的表达模式受胚源信号的诱导较Vangl2更为敏感;宫角注射实验进一步表明虽然这两个基因在小鼠胚胎着床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们在孕鼠子宫中的表达定位不相同,提示Vangl1和Vangl2在胚胎着床过程中或许存在着功能上的某种差异。
其他文献
目的: 以IL-12作为分子佐剂,与结核杆菌新抗原Mtb8.4基因连接形成嵌合分子,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中,构建成嵌合DNA疫苗,研究其在小鼠体内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果及对C57BL/6N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为寻求安全、有效、廉价的结核病新疫苗打下基础。 方法: 1.Mtb8.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用PCR方法从结核杆菌标准株H37Rv基因组中扩增出Mtb8.4基因(包含
第一部分 peb1A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相应蛋白的表达目的 :以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编码空肠弯曲菌(CJ)粘附蛋白(periplasmic solute-binding protein,PEB1)编码基因peb1A的原核重组表达质粒,并获取目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制备CJ亚单位疫苗奠定基础。方法:(1)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以含有BamHⅠ和Hind Ⅲ酶切位点的同一对引物行PCR反
乙肝病毒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危害尤其严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人口乙肝病毒的感染率为57.63%,HBsAg阳性者为10.34%,据统计平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我国慢性乙肝感染有一个特点是对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反应低或无应答。目前认为造成抗病毒疗效不令人满意的原因为:①HBV复制模板cccDNA顽固地存在肝细胞核内,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对cccDNA无效;②H
第一部分人胰岛素原基因的定点突变和修饰目的:完成人胰岛素原基因5个碱基的定点突变,并加上信号肽和增强表达的Kozak序列,使之能在普通细胞中被Furin蛋白酶识别,从而去除C肽,分泌成熟胰岛素。方法:采用PCR体外定点突变技术(PCR-SDM),设计4对引物,引入5个Furin蛋白酶识别的突变位点,通过重叠延伸法PCR扩增,使人胰岛素原编码基因B10密码子由CAC突变为GAC;C3密码子由GAA突
背景与目的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 ALR)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生长因子,不仅表达于肝脏,在肾脏也有表达。ALR含有两个亚型,分子量为15KD和23KD,分别存在于细胞浆和线粒体中。两种亚型含有共同的终止密码,不同的起始密码。23KD ALR存在于线粒体,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目前对于ALR的生物学研究大多集中在15KD亚型上,但是对于2
研究目的: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学校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并且在"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具有独特功能。"源自新时代"以体育心"的体育教育要求与思想指引,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学校体育思政课程进行研究,有着较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体育思政的研究,学界已有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中,人们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信息和文化。高校的体育文化可以说是高校精神和知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学校应该积极使用新媒体方式,提供更加简单和便捷的传播,从而加深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理解,有效的培养学生价值观,本文针对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体育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探究。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传播方法,因为操作方便简单且传播速度更快,便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被普遍使用的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实现大量信息的快速传播。体育课是高校教学的一门必修课,以让学生具有向上的体育精神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步入社会后才能较快地融入到社会大家庭,能够理智地面对各种挫折,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外,体育运动具有很广泛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对于运动场、甚至是全社会都有着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智育、德育、美育文化共同组成了校园文化。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和价值,推动高校院校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本文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切入点,针对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具体的体育文化建构策略进行了详细地探究和分析。
人的造血分化是一个极复杂且多步骤的发展过程,它起始于多能造血干细胞(HSCs)在骨髓微环境(HSCs niche)中的产生,以红细胞生成为终止。中间过程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和功能成熟,而每个步骤涉及众多复杂的调控过程。红系分化是造血分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分化过程包括从造血干细胞(HSCs)生成开始,逐步分化发育成原始成红细胞,即最早期的红系前体细胞。随后,红系前体细胞会形成爆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