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环境下公民的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视角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f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认同是公民在社会政治过程中,对于政治系统产生情感和意念上的归属感,以及相应行动的总和,具有实践性、自发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征。公民的利益需求是认同的起点;社会的政治文化是认同的取向;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则是对认同状况最有价值的表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政治认同的评价必须符合利益一致性、价值崇高性以及制度安排和政策过程能符合社会普遍意义上利益需要与价值诉求的标准。政治认同的生成必须经历服从、同化和信仰三个阶段。  全媒体是通过多平台上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而构成的一种新的社会范围内的交往环境。具有传播过程的社会网络化、受众的碎片化、内容的分众化以及技术的动态融合性的特征。  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公民的政治认同产生了新的变化,认同主体在政治参与上实现从感性认同到理性认同的积极转变;认同客体则是通过深化执政为民的理念、创新制度提高政治绩效产生了积极变化。同时,政治认同也有弱化和淡化的消极变化。这些变化源于全媒体环境新的媒体文化、新的公共领域以及新的政治参与途径对于政治认同的影响。  全媒体环境下可以从三个层面构建政治认同新路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层面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次,媒体层面需要重视主流媒体地位,提高舆论导向能力;把握媒体传播规律,形成媒体自滤环境;最后,党和政府需要打造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政治文化建设;完善利益沟通机制,畅通公民表达渠道;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协调社会多元利益。
其他文献
网民群体是网络公共事件的主力军,通过对不同的网络负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话语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信息时代网络“负能量”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影响,从而提出
采用酶底物法对一地表水水样进行不同倍数的稀释后进行培养检测,并观察结果变化.结果表明,地表水水样稀释倍数越小,检测结果越准确.采用酶底物法测定地表水中的粪大肠菌群具
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参与的学校和人数众多,对于帮助当时的美国度过道德危机的严峻考验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社会各界对品格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伟大领袖毛泽东被后人冠以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实至名归。在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其展现的自我奋斗精神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