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事件中网络群体的话语分析及引导策略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ed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民群体是网络公共事件的主力军,通过对不同的网络负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话语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有助于认识和把握信息时代网络“负能量”群体的主要特征及影响,从而提出较为可行的话语引导策略,以期优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论文总共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从与主题相关的几个概念入手,对于网络负性群体、网络公共事件、话语及话语权进行界定,此外对于网络公共事件的内涵、特征和类型进行探析发现其呈现出参与主体多元化、事件传播较为迅捷、事件主题多于现实相关、群体态度极化性及易产生习惯性怀疑的特点;类型大致可分为由现实事件诱发的现实与网络同步发展、现实引导网络发展、现实导致网络发展产生变化的的群体性事件。  由于网络公共事件虽模式不尽相同但大体经历了“初期—发展期—高潮期—消散期”,第二章从网络公共事件发展的四个阶段来分析网络群体的话语表现形式及总结出话语文本特征,在不同阶段不同的负性网络群体的话语表现形式不同:事件初期这些负性群体如网络哄客通常以设置议题、跟帖转帖的形式进行发声,话语带有攻击性特征;事件发展期的话语表现形式多为“整齐”话语进行刷屏并进行热议和围观,话语道德色彩浓厚,具有范畴化特征;事件高潮期涌现了一批如网络水军、网络暴民性质的群体,话语表现为人肉搜索、造谣传谣,话语特征为非理性、暴力性;消散期网络发声减少,网民开始关注新的热点事件。  事件发生必然会带来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第三章依旧从网络公共事件发展的四个阶段:初期—发展期—高潮期—消散期,分析网络群体的话语及其表现形式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影响:事件初期助推事件迅速生成,此时不同群体的话语起着引导话题走向的作用,而多元的冲突也会造成事件的迅速升温;事件发展期从众心理及网络爆料造成的舆论压力则会改变事件的演化进程;高潮期网络环境恶化、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扩大了网络事件的社会效应;消散期发声减少及关注点转移也削弱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  一这些负性网络群体的话语背后一定是有其普遍成因和特殊成因的存在的,为了探究这些“负性群体”话语背后的成因,第四章从不同层面入手,一方面网络群体本身的思想特点如个性的内在缺陷、反思较为滞后影响了其话语形成及特征,另一方面究其心理因素,其多受宣泄压力心理、仇官仇富心理的影响;同时由于相关主体如政府、媒体、意见领袖等能力欠缺再加上网络具有匿名性、便捷性,这二者构成了负性群体话语形成的网络成因;再者一些现实因素如社会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境外势力及敌对分子的教唆和干扰也为网民群体的非理性话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  所以说网络公共事件的引导策略最终途径都指向政府部门,但公众、媒体亦是公共事件及其网络公共事件的生产者、传播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故第五章主要分析话语构建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被消解的可能性,政府应完善立法,规范职能部门自身话语同时国有资本要牢牢掌握住网络话语权;网民自身和媒体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运用话语策略消解负性话语,实现网络公共事件的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得到推广,但是,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进行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处于新旧转型时期,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和社会风气净化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对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出了较高要求。戏曲是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相结合,形成了以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文件、重要批示为主体的廉政教育思想,
一直以来,在环保领域内争论不休的当属生态问题,在这一争论的过程中也是各种思想或主义碰撞的过程。以环境伦理思想闻名于世界的学者乔纳森·休斯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环保的问
自21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对人才资源的培养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界也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Since the 21st centur
期刊
“批林批孔”运动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批林批孔”运动的发生,既有其社会历史背景,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九?一三”事件爆发,客观上宣告“
不同的价值观带来不同的行为选择,不同的行为选择造就不同的归宿与后果。今天,全球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危机,其深层原因是在工业文明和资本逻辑主导下人的价值观念陷入误区。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正是要对传统自然价值观中的谬误予以拨正,探寻一种可以消除人与自然间的对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构建不仅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关乎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首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