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框剪配筋砌块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duzhanghuaduzh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合湖南省建委科技项目,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六层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底部框架-抗震墙上部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相关规范的进一步修订和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 对底部两层框-剪上部六层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模型的几何相似比取1/8。以El-Centro波、Taft波和场地波为输入地震波,分6度、7度区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及罕遇烈度地震进行试验,考察了模型在各试验阶段的地震反应、变形状态及震害特征。在模拟地震试验前和各阶段模拟地震试验后均对模型进行了白噪声扫描试验,考察了模型的频率变化规律。分析了地震破坏机理,对其抗震特性和整体抗震能力进行了评价。试验表明,按抗震规范要求设计的底部两层框剪上部六层混凝土砌块砌体结构遭受7度地震时,可以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标。2. 从理论上推导论证了这种结构的频率随刚度而变化的规律,所得结论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相一致。这为今后按刚度损失科学评定结构地震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3. 根据振动台试验实测数据,修正了底部框剪结构和上部砌体结构的恢复力模型。针对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特点,按串联质点系层间剪切模型建立了弹塑性运动微分方程。编制出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FMS,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无筋砌块砌体房屋模型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仿真分析,模拟出房屋模型6度、7度区多遇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地震反应,得到各种情况下结构的层间位移、变形状态和层间剪力。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相符。4. 引入适用于上部配筋砌块砌体的恢复力模型,应用本文程序FMS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六层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房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一些可供工程实践参考的结论。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六层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8度区抗震设防要求。5. 研究了底部框剪上部砌块砌体结构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结合近年来的结构震害经验,分析了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存在的不足。在综合分析评价多种地震损伤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同时计入首次超越破坏和累积损伤破坏两种效应的改进的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并进行了损伤计算,计算结果与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底部框剪配筋砌块砌体房屋抗震设计研究 6.提出了底部框架一抗震墙上部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建议,并给出了算例。关键词:振动台试验;框架一抗震墙;配筋混凝土小砌块砌体;非线性地震反应;数值模拟;抗震设计;地震损伤性能
其他文献
【摘 要】现阶段,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本内,经典古诗共计50余首。之所以在小学学习期间安排诸多古诗,其实质目的为通过朗诵、阅读的方式,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解,使得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有效提升,并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以及激发其对祖国热爱之情的作用。针对如何使孩子爱上古诗这一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孩子;爱上;古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
锚杆(索)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岩土体工程加固措施。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在各类岩土工程中使用了大量锚杆,70年代以后使用了许多锚索,90年代以来使用了更多的土钉,其总数当以亿
本文主要研究土体内球形空穴扩张问题,静压挤土桩沉桩机理以及它们在工程中的应用。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土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假定土体为均质、各向同性的理想弹塑性体
针对大水深水库水源富营养化、沉积物内源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以及缺乏有效水源水质改善技术的现状,研究开发了解决此类水质问题的扬水曝气水源水质改善技术。系统研究了扬水
【摘 要】在高中的教学中,生物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目前我国的高中生物教学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寻找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生物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课堂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注意事项;问题情境;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混凝土结构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在内部与外部、人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性能将随着时间的发展发生退化。对于具体结构,特别是高坝大桥一类的重大结构,必须考虑结构性能退化对结
<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新的国家监察体系,从组织形式、职能定位、决策程序上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加以具体化,决策指挥、资源力量、措施手段更加集中统一,党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