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中国文学》(1951-1966)中少数民族形象重塑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英文版)杂志作为“十七年”时期中国大陆唯一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官方期刊,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通过对国内优秀作品的译介,在国际社会上塑造出符合自身期待的中国形象。作为中国形象的一部分,少数民族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学界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翻译作品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塑造的研究少有涉猎,对于《中国文学》(英文版)中塑造的民族形象与原形象相比产生了哪些变化的研究尚付阙如。本文以1951到1966年期间《中国文学》(英文版)刊发的蒙古族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形象学角度探讨该15部作品中蒙古族形象的塑造及变异,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文学》(1951-1966)中蒙古族文学作品塑造了怎样的蒙古族形象?2)蒙古族形象在翻译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产生及其背后原因的探讨可以丰富形象学理论本身,拓展《中国文学》(英文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能为时下我国的对外宣传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这一研究也同样为人们展现了“十七年”时期我国的翻译特点。本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语料库方法,案例分析法等手段,通过对文本内部的分析,得出蒙古族形象的塑造方式和变化情形。研究发现,原文中原语作者塑造的蒙古族形象主要有热情友好、勤劳勇敢的固有特点及争求先进、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代特点。通过从词汇、等级关系、情节三个层面对原文和译文的分析发现,译者通过音译人名地名、删减部分内容等翻译手段,使得译文中的蒙古族形象特点主要发生了三点变化:民族性遭到削弱,人民矛盾发生转变,正面形象得到强调。而后在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本文指出,蒙古族形象变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翻译受到了建国初期的相关民族政策的影响,当时国家外宣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文学》(英文版)杂志本身对于读者期待的考量。
其他文献
讨论了矩阵A不满足argλA()()>απ2的带Riemann-Liouville导数的分数阶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分别针对阶数α(0<α<1)和α(1≤α<2)2种情况,利用状态反抗控制器的设置以及线
利用1:22.82比例的2张网具模型,在拖曳水槽中进行底中层拖网的网具性能测试,得出网具阻力公式为:F=0.121(d/a)LCV<sup>1.62</sup>,网口高度的公式为:H=0.225CV<sup>-1.316</sup
计算机图书的发展与选订张旭煌(广东科技图书馆广州510070)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书也急速增多,成为出版的热点,1996年全国有100多家出版社出版电脑图书,全年共推出新版电脑图书2000余种,再版
对于税收筹划,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但是如果研究的主体不同,对税收筹划概念的界定也就不相同。概念界定的侧重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核心和目的却是一致,都是要使
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支付方式,网络消费金融也发生翻天覆地的革命性变化。目前,作为其重要分支之一的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也相继在各
用振动筛测量多种散料的筛分尺寸,测量散料的容积密度、安息角,用应变直剪仪进行散料内摩擦角、壁面摩擦角的测量,分析了散料颗料的形状、尺寸对散料的安息角、内摩擦角、壁
对<中图法>四版中H类大类中的熟语、俗语类名的辩析与设类,词汇、词典的设类及"语文教学"类的一些方法提出析疑.
中国的封建社会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随着秦国铁骑席卷着中国大地.终于在秦一统天下的时期最终确立起来。从此,封建大厦的二千多年风风雨雨也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Se边用H饱和、In边用各种非金属元素X(X=H,B,N,P,F和Cl)端接的锯齿型In Se纳米带(H-ZN(7)-X)的几何结构、磁电子特性及应变
目的:了解台湾和大陆地区护理本科生的职业态度,比较两个地区护理本科生职业态度的差异。方法:采用职业态度量表分别对300名台湾与300名大陆地区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