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东海黑潮锋和湾流锋对海表面风和低云的影响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东海黑潮和湾流的暖水与陆架冷水之间形成显著的海表面温度锋,简称海洋锋。强海洋锋对海洋大气边界层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再分析资料,研究东海黑潮锋和湾流锋对海表面风和低云的影响以及其中的物理机制,得到以下两方面创新性成果:  在冬季和春季,气候平均风矢量在东海黑潮锋处最强。而标量风在海洋锋的暖水侧最大,同时与东海黑潮和海气界面最不稳定区重合。于是,风矢量大小和标量风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这表明海洋锋影响海表面风的两个物理机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起作用。在长时间尺度上(30天以上),海表面气压调整机制使风矢量在东海黑潮锋处最强,这与海洋大气边界层中的斜压结构相吻合。该斜压结构造成的热成风效应,很好的解释了海洋锋附近风矢量的变化。在天气尺度上,在海洋锋暖水侧,海表面风对850 hPa上风场扰动更加敏感。海洋锋暖水侧的海洋与大气热力对比显著,海气界面强不稳定,使边界层内部垂直混合和海表面风的天气尺度扰动增强,造成标量风的极大值。  在冬季湾流区, 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星载激光雷达观测到低云在海洋锋上空存在突变。海洋锋暖水侧的低云(云顶高度低于4 km的云)顶高度比冷水侧高500 m。湾流锋通过气压调整机制强迫大气边界层内部产生次级环流,上升支位于暖水侧,下沉支位于冷水侧。该次级环流造成低云顶高度在湾流锋上空发生突变。合成分析表明,海表面经向风对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和低云顶高度的变化起重要作用。当海洋锋附近出现北风时,冷平流导致湾流区海气不稳定度增强和边界层内部混合加剧,促使低云顶高度升高。另外,湾流锋可能通过调节大气中的凝结高度,影响云滴相态的变化。  本文揭示气压调整机制和垂直混合机制对于时间尺度存在依赖性,有助于加深对小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理解。本文首次将CALIPSO星载激光雷达对云顶的直接观测应用于小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为该领域开辟新的研究途径。
其他文献
气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要素,生命与气温息息相关;高空间分辨率、网格化的气温数据能够更好的表达其连续分布的空间特征,并且可以和其他环境、遥感等数据高度兼容,将越来越受到
利用北方冬麦区近40年(1961-2000年)26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量及其所在区(县)的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数据,运用气候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以降水距平为轴线,分别从冬小麦单
利用P-集合与P-推理,给出P-信息的属性合取扩展-属性合取收缩概念、特征、定理;属性合取扩展-属性合取收缩是P-集合的一个重要应用特性。利用内P-推理与属性合取扩展,给出内P
利用中国北方1961-1999年月平均温度和月平均降水量、美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月平均的高度场,风场,垂直速度资料,根据桑斯威特公式计算了水分需要量和湿润度指数,并定义湿润指
我原在广州军区宣传部工作。1962年11月初,部队刚刚传达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领导上找我谈话,通知我调到陶铸办公室当秘书,并立即去报到。从军队转到地方,这对我是一次很
本文利用ECMWF和NCEP(1958-1999年)两套全球格点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的OLR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小波分析等诊断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前期因子,在此基
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近40年。据我们的观察研究,在这40年中大概经历了三个创业时代。  中国的创业1.0时代(1978年-1998年左右),其实还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因为改革开放政策解开了人们身上多年的束缚,40后、50后、60后这几个消费主力群体一起呈现出全面的爆炸式的消费诉求,当时是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这种巨大的填补空白式的消费增长点燃了一
本文采用1951年1月-2010年12月共60年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数据,计算不同经度、纬度的经向和纬向质量流函数,表征大气垂直环流。从季节、年际及年代际尺度,分析和讨论了热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快了。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旱灾是影响时间长、波及范围广、造成灾害损失最严重的气象灾害。近50年来,我国华北地区干旱日趋严重,而
本文分析了“丝绸之路”波列空间扰动模态及年际变化时间尺度特征,讨论了亚洲急流、上游阻塞活动以及北大西洋海温与“丝绸之路”波列年际变化的关联。“丝绸之路”波列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