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在教育领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以及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指向都取决于个体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个体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发展也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价值观逐渐形成。此时,就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他们。2012年11月,党在十八大上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凝练、概括。胡锦涛曾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德育课程,对于承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任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教育者应意识到其重要性,不断探索以思想品德课为载体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帮助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成长成才。本文分三部分对这个课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概述。首先,从多学科的角度阐述了价值、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其次,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洁的二十四个字分别指出了国家应该实现什么价值目标,社会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以及公民个人应遵循什么价值准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它的精神和要求。最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概括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崇高性、整体性、开放性、民族性和人民性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是其他价值观所不具备的。第二部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从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四个方面分析了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从背景、契机、依据和条件这几方面论证了培养的可行性。探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探索培养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清楚了为什么要培养以及为什么能培养,才能更加准确地研究培养策略。第三部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策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对教育者选择具体的培养途径有重要的影响。原则能为途径的选择提供指导性建议。因此这部分内容由培养应坚持的原则和具体的培养途径两部分组成。首先,指出了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系统教育与多样渗透相结合这四大原则。其次,从打造高效课堂、开设校本课程、选择有效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探索了具体的培养途径。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任务迫切而重大。因此对这一课题不仅要在理论上加以研究,更应从实践中积极探索,以期让学生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