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及其机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我国贫困人口在逐年减少,但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过度集中,致使越来越多的个体滋生出主观的“相对剥夺感”。另外,一直以来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世界经济论坛今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显示,在经济领域,女性与男性的差距彻底消除还需要257年。这种收入上的差距致使女性更容易产生主观的“相对剥夺感”—个体与参照个体比较后感知到自身处于劣势地位,进而体验到一种愤怒和不满等负性情绪的一种主观认知和情绪体验。在心理上滋生的这种相对剥夺感容易致使个体出现暴力攻击行为和集群行为,容易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引发的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造成的消极结果,有必要对相对剥夺感的消极效应进行全面的了解,为相应应对措施的提出提供借鉴和参考。以往研究发现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个体出现抑郁、抽烟行为、冒险行为和攻击行为等不良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女性在妊娠期出现抑郁和抽烟行为将有损胎儿的健康。而抑郁、抽烟行为、冒险行为和攻击行为一般与认知控制的失败有关:(1)对负性刺激的抑制失败与抑郁存在紧密联系;(2)对烟草等的内隐偏好抑制失败与抽烟行为有关;(3)冲动行为的出现可能也与认知控制能力受损有关。但是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上。如果能够探明女性个体的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女性身心健康和行为的影响及其认知机制,同时可以从认知角度为矫正相对剥夺个体的不良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以便通过认知训练等方法改善相对剥夺个体的不良行为。然而,认知控制能力不是一个单一的成分,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转换。除此之外,双重认知控制模型(dual-mechanism of control)认为认知控制的过程是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之间的权衡,这两种模式在不同的认知控制成分中都会存在。因此,本文通过四个研究(7个实验)系统性地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不同成分[抑制控制(采用动作抑制和选择性注意能力指标代表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采用工作记忆容量和注意过滤能力指标代表工作记忆能力)和认知转换(采用任务转换范式测量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并且从双重认知控制模型角度,进一步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三种基本认知成分影响的原因。研究一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抑制控制的影响。实验1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的影响。实验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反应抑制不同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go/no-go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较大的N2效应(反映冲突监测能力),较小的P3效应(反映抑制冲动动作的能力),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感会促使个体分配较多的认知资源监测no-go刺激带来的反应冲突,但是会阻碍个体分配认知资源抑制冲动性动作,即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不同认知加工过程影响不同。实验2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选择性注意能力不同神经加工过程(干扰抑制和目标加强)的影响。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额外奇异刺激任务。在额外奇异刺激任务中,目标刺激和干扰刺激会同时呈现在屏幕上,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圆圈内线段的朝向,同时排除干扰刺激。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任务表现更差,具体表现为反应时更长;(2)ERP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比非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更弱的Pd成分(反映干扰抑制能力),但是在Nt成分(反映目标加工能力)上,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个体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具体表现为削弱个体对干扰物的抑制能力,但是对目标加工能力没有影响。研究二通过两个实验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实验3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实验3a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生物运动信息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5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对生物运动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实验3b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面孔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对中性面孔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显著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实验3c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色块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46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单侧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K=5)高于相对剥夺个体的工作记忆容量(K=3),上述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对工作记忆容量存在一定的损害作用。实验3结果表明,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一般性信息的工作记忆容量,但是会提高中性社会性信息(生物运动信息和面孔)的工作记忆容量。实验4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实验4a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非情绪性信息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有干扰刺激的单侧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非相对剥夺个体在记忆两个红色目标线条排除两个绿色干扰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反映工作记忆存贮信息数量的ERP指标)显著弱于记忆四个红色目标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相对剥夺组个体在记忆两个红色目标线条排除两个绿色干扰线条的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强度与记忆四个红色目标线条条件下诱发的CDA波幅强度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说明非相对剥夺个体能够把绿色干扰线条过滤,相对剥夺个体不能把绿色干扰线条过滤,表明了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个体的注意过滤能力。实验4b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情绪性信息注意过滤能力的影响。39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变化探测任务。实验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削弱个体对出现在负性干扰背景上的形状刺激的工作记忆容量,表明了个体可能对负性无关刺激的过滤能力下降。研究三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实验5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转换能力不同神经加工过程的影响。45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认知转换任务。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错误率认知转换代价高于非相对剥夺个体;(2)ERP结果表明,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成分(线索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工作记忆更新能力)波幅强度显著低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波幅强度;相对剥夺个体的CNV成分(线索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动作准备能力)的波幅强度有低于非相对剥夺个体的趋势;在N2(目标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反应选择能力)和P3a成分(目标阶段锁时的ERP成分,反映认知准备能力)上,两组之间的波幅强度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说明,个体相对剥夺感会损害个体的认知转换能力,具体表现为损害个体的工作记忆更新能力和动作准备能力,而对反应选择和认知准备能力没有显著影响。研究一、二和三的结果表明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不同认知成分影响不一致:个体相对剥夺感会损害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工作记忆(一般信息)和线索加工能力,但是对冲突监测和目标加工能力没有损害。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工作记忆和线索加工能力更多偏向主动性控制加工模式,冲突监测和目标加工更多地偏向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基于此,我们推测个体相对剥夺感可能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不同,并在研究四中考察了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实验6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实验采用ERP技术考察个体相对剥夺感对主动性控制和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的影响。38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按照要求完成AX-CPT任务。实验结果:(1)行为结果表明,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比,相对剥夺个体在BX试次上的正确率更低;(2)ERP结果表明,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比,相对剥夺个体的P3b波幅显著减小,CNV波幅有减弱的趋势,在N2成分和P3a成分上,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个体会表现出较弱的主动性控制能力(P3b和CNV成分反映主动性控制),但是表现出的反应性控制能力(N2和P3a成分反映反应性控制)没有减弱。实验7考察相对剥夺女性个体主动性控制减弱的原因。采用ERP技术考察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损害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心理机制:个体相对剥夺感损害主动性控制能力本身,还是损害个体运用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动机?50名女性志愿者被随机分配到相对剥夺组或者非相对剥夺组,然后她们按照要求完成Cue-Flanker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在采用主动性控制的优势极其明显时(“Proactive Encouraged”条件,即必须采用主动性控制的条件),相对剥夺个体倾向采用主动性控制,并且主动性控制能力与非相对剥夺个体相当,具体表现为主动性控制ERP成分(P3b和CNV)的波幅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采用主动性控制的优势不明显时(“Proactive Possible”条件,即可以采用主动性控制模式加工,也可以不采用主动性控制模式加工的条件),相对剥夺个体更少的采用主动性控制,具体表现为相对剥夺个体的主动性控制ERP成分P3b的波幅显著低于非相对剥夺组。上述实验结果说明相对剥夺个体表现出较弱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本身能力受损,只是因为动机不足导致表现出较弱的主动性控制。综上所述,通过四个研究系统地考察了女性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并且初步探讨了女性的个体相对剥夺感影响认知控制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女性个体相对剥夺感会削弱主动性控制加工模式,但是对反应性控制加工模式没有显著影响。并且,相对剥夺女性个体表现出较弱主动性控制加工能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能力本身受损,只是运用主动性控制能力的动机缺乏。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相对剥夺个体的认知特点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其次,研究发现,心理上主观的相对剥夺感会对认知控制能力产生消极影响。这一结果警示我们在组织管理中,不仅要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也要预防个体主观上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最后,为从认知训练角度改善贫富差距引发的个体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不过,本研究结果主要适用于女性个体,能否推广到男性个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察。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炼化行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高度,环保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二五”后,我国炼化行业兴起了大批VOCs综合治理项目,然而对于此类新兴的环保项目,行业对其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工程和当前环境保护的需要。本文以西北某石化公司的VOCs治理项目为工程实例,对此类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展开研究,理论联系实际,提出VOCs综合治理类项目的风险管理新方法。以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口语测评能较可靠地评价朗读题型,实现代替部分人工评分并用于辅助非专业教师打出更合理的分数,然而在口语测评中情感指标却一直被忽视。本研究主要针对汉语朗读题型的发音质量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问题展开研究,收集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朗读语音数据,寻找一种可以对学习者的语音情感发音质量水平进行衡量的方法,并将其融合到发音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中。根据学术界确立的测量学习者口语表现的“三性
俞安期,吴江人,其好古文辞,以善诗名,亦工书,是七子派的羽翼人物之一,与吴国伦、汪道昆等“后七子”代表交往频繁。在诗学思想方面主张复古,崇尚汉唐。其一生布衣未仕,曾以居士自称,他嗜游玩、好结友,与当时王室官员、仙佛之人均有交际,是晚明山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时著名的出版家。本文共分五章,分别对俞安期的生平、思想、交游情况、诗学思想以及诗歌创作进行了研究,并简略分析了他对文学史以及文化史方面的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钢产量不断增加,钢箱梁在国内钢桥上逐步推广应用。钢箱梁采用钢材代替传统混凝土,由于钢材自重较低的特点,桥梁上部结构的自重降低,特别是大跨度桥梁,而且随着其跨度增加,降低也越明显,从而可以将桥梁结构的恒载大幅度减小。在箱梁结构中,剪力滞效应问题不可忽略。目前而言,国内针对混凝土箱梁结构的剪力滞效应研究已经颇为成熟,而对钢箱梁剪力滞效应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特别是对自锚式悬索桥这一复杂桥型,
轨道交通常规突发事件是轨道交通日常生产中在其运营场所的一定区域内会经常发生、由于系统内部因素影响运营安全生产、造成财产损失和安全威胁的事件,其具有内部群体性,需要调动轨道交通的整体资源进行处置,处置方法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以及乘客安全。目前轨道交通常规突发事件的历史案例存在表述内容不完备、表达结构不统一等缺点,因此研究建立轨道交通事件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体系是健全轨道交通应急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
随着我国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广大农村地区对于中间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对农村信用社的需求也在激增,尤其是贷款以及金融方面的需求。新疆鄯善县的农村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断融合、工业互联网等大环境下,工业控制系统逐渐应用到工业网络的各个领域,其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正常工作的前提。而工业防火墙作为工控系统的关键设备,如何提高防火墙规则自学习的准确率已成为现在研究的热门话题。首先,对工控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系统)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主要层以及通信网络进行简单介绍。详细分析了SCADA系统所存在的风险、针对风险所采取的措施和安全体
2018年,我国即将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此次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我国在进入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举措。而课程的改革
交流伺服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军事等领域,随着新型工业化概念的提出,人们对交流伺服系统不仅要求调速范围广、动态性能好、定位精度高,而且还要求运行稳定、节能。然而交流伺服系统因存在参数时变和外部扰动等不确定干扰,使得传统PID控制难以满足交流伺服系统高性能要求。为此,将先进控制算法应用在交流伺服系统中非常有必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交流伺服系统。首先,为了提高交流伺服系统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设
自《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以来,我国刑事案件数量增长异常迅猛,而案多人少导致案件积压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此大背景下,刑事速裁程序制度应运而生。该制度的设立使得司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