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lun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胶态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其优异的随尺寸变化的光学性质和灵活的溶液处理化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发展Ⅱ-Ⅵ族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绿色”低成本合成方法,探讨纳米晶的成核与生长机理,并研究量子点的光学及其他性质。   (一)在多相体系中低温合成油溶性的CdS和CdSe量子点。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的方法表征了所合成的CdS和CdSe量子点。另外,通过光谱分析,研究了两种吸收位置分别在359nm和379nm的CdS幻数团簇的光学性质。   (二)在十八烯/甘油双液相体系中合成均匀的,发射强荧光的CdS量子点。此体系比通常用的甲苯/水双液相体系的优势在于其低毒性,而且在常压下还可用于较高温度(一般100~200℃)下的合成反应。另外,此体系也可用于Ag纳米晶的合成。所得的CdS和Ag纳米晶由于表面的憎水包覆层而分散在十八烯相。在同属的液体石蜡/甘油体系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三)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方法研究了CdS幻数团簇的性质。近年来,半导体幻数团簇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稳定性而受到很多重视。一种吸收在约323nm的幻数团簇作为中间产物,在合成CdS钠米晶的反应前期出现。他们具有极小的颗粒尺寸,但这种团簇胶体溶液的聚沉稳定性非常低。在醇分子的作用下,他们还可以转换成其他两种CdS颗粒,一种吸收在约309 nm,另外一种吸收在约348nm。这两种CdS颗粒非常不稳定;当醇分子从体系中移除后,他们转化成另外一种吸收在约312nm的幻数团簇。   (四)研究了石蜡/甘油体系中CdS纳米晶的生长情况,提出了一种幻数团簇参与的CdS纳米晶成核与生长机理。我们跟踪了不同温度时,CdS纳米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浓度的变化情况。发现温度较低时,纳米晶的成核与生长交迭在一起,得到的纳米晶尺寸分布较宽;而在较高温度下,可以使成核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得到均匀的纳米晶。结合反应中间产物--幻数团簇的性质,我们提出了CdS纳米晶可能的成核与生长机理。   (五)研究了醇分子对CdS量子点的荧光猝火作用,提出了可能的猝灭机理。影响醇分子对CdS量子点荧光猝灭的主要因素为醇分子的空间位阻和浓度:醇分子的位阻越小,浓度越高,则其猝火作用越强。这种荧光猝灭作用是可逆的;当醇分子从体系中移除后,CdS量子点的荧光可以完全恢复。醇分子对CdS量子点的带边荧光的猝灭能力远大于其对缺陷荧光的猝灭能力。我们提出了可能的静态猝灭机理。另外,我们还研究了醇加入前后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其他文献
利用线结构光视觉非接触测量技术的大量程、大视场、高精度、光纹信息提取简单等优点进行非接触测量大型机器及轨道等。分析了线结构光视觉测量传感器数学模型,利用构建的位于
利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通过对超声波传感器、测速传感器、电容传感器以及称重传感器测得的物料质量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称重系统的测量精度,得到受环境干扰因素
杂环类化合物因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而成为新农药创制研发的热点之一,其中1,3-萘并噁嗪就是一类含有氮氧杂原子的环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广泛抗癌、抗肿瘤、镇痛、杀虫和杀菌等生物活性,在药物研究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本论文主要设计了一类新型2,3-二芳基-3,4-二氢-1,3-萘并噁嗪类化合物,研究了其合成方法和杀菌活性。经Schiff碱还原法、N-取代氨基甲基β萘酚与芳醛缩合反应法合成了15个新型2,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学位
本论文进行了稀土异戊橡胶末端改性的研究,新型稀土异戊橡胶催化剂的研究,稀土催化剂制备低分子量液体橡胶的研究,稀土聚异戊二烯链转移聚合的研究。   1.采用Nd(vers)3/Al(i-
气/液界面在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液体界面结构和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是界面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液体表面领域,物质在水和空
第一次看到“姜维”两字,眼前首先闪出的是那个智斗诸葛亮,叱诧风云的三国名将形象,其实此姜维并不是彼姜维,但是姜维这个名片已经深深印入脑海。后来随着日趋了解,我感悟到
碳化硅(SiC)陶瓷因其优异的力学和热学性能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昂贵的原料成本和陶瓷制品加工成本限制了SiC陶瓷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燃烧合成粒径可控的β-SiC粉体
学位
稀土配合物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在合成新型功能材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铕和铽等稀土配合物在可见区的发光和应用,而对于在近红外区(800-1700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