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肿瘤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完全消失或缓解程度是肿瘤生活质量疗效评定的一般标准。虽然肿瘤近期治疗效果得到一定认可,但是患者5年生存率仍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肿瘤复发。癌干细胞被认可推动临床应用的进步,肿瘤组织中含有极少量的肿瘤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表达不同的细胞表面标志分子,可以导致同样类型的肿瘤再生,依据其表面标志物进行细胞的筛选。从原发性癌分离得到的肿瘤干细胞,接到免疫能力底下的动物体内,肿瘤干细胞能够形成肿瘤。原发性肝癌(HCC)肿瘤干细胞的分子标志物被越来越多学者所关注,结果尚未统一。目前,肝癌干细胞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在结肠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中均存在CD133阳性细胞,并且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CD105促进新生血管生成。联合检测CD133和CD105双阳性细胞可以更加精确地筛选出肝癌干细胞。目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仪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的细胞CD133蛋白和CD105蛋白表达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20例健康者CD45-CD133+CD105+细胞比例,分析其与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程度、门脉癌栓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水平较术后及健康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0.000)。术后复发组术前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水平高于术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比例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有无门脉癌栓密切相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及AFP无关。CD133与CD105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6,P<0.05)。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比例>0.5%者术后生存率较细胞比例≤0.5%者下降(P<0.05),CD45-CD133+细胞比例>1.1%者术后生存率较细胞比例≤1.1%者降低(P<0.05),CD45-CD105+细胞比例>36%者术后生存率较细胞比例≤36%者降低(P<0.05),CD45-CD133+CD105+细胞在患者外周血中所占的比例,临床分期越差其比例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其比例越低,有门脉癌栓者其比例高。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肝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表达水平降低是肝癌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因素,靶向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CD45-CD133+CD105+细胞水平可能为抗癌提供新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