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将废轮胎破碎后置于回转窑中隔绝氧气热解,能够得到固、液、气三相产物,经过后续处理可以实现废轮胎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然而,当前轮胎裂解反应器能耗高,裂解产物品质低,是制约轮胎裂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研究裂解反应器内轮胎颗粒的运动-传热耦合关系是建立裂解反应器数学模型并进行反应器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首先利用DEM方法建立了废轮胎颗粒在回转窑中热解的运动-传热耦合模型,并在百吨级中式装置上进行了模型修正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9026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废轮胎破碎后置于回转窑中隔绝氧气热解,能够得到固、液、气三相产物,经过后续处理可以实现废轮胎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然而,当前轮胎裂解反应器能耗高,裂解产物品质低,是制约轮胎裂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研究裂解反应器内轮胎颗粒的运动-传热耦合关系是建立裂解反应器数学模型并进行反应器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首先利用DEM方法建立了废轮胎颗粒在回转窑中热解的运动-传热耦合模型,并在百吨级中式装置上进行了模型修正,最后在1万吨/年的工业装置上完成了工业级验证。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利用离散元软件EDEM对轮胎颗粒在中试回转窑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每个颗粒的实时坐标,以颗粒坐标作为传热环境判断准则,建立了运动-传热耦合数学模。利用该数学模型模拟了不同热解工况条件下回转窑反应器内的温度分布,研究发现随着回转窑的转速,颗粒粒径,反应器壁温是影响裂解反应器内温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当回转窑转速由0.5 r/min提高到5 r/min,颗粒最终温度由500 ℃降低到285 ℃,温度方差由30℃降低到8 ℃;颗粒粒径对颗粒温升趋势影响不大,但当颗粒粒径由30 mm降低到5 mm时,颗粒最终温度由350 ℃升高到498 ℃,温度方差由45 ℃降低到12 ℃;壁面温度对温度方差的影响较小,但对颗粒最终温度影响较大,当壁面温度从300 ℃升高700 ℃时,颗粒最终温度升高了近300 ℃,温度方差由13 ℃增长到24 ℃。随后,将初步建立的运动-传热耦合模型在百吨级中试装置上进行实验验证,对比实验测量的轴向温度值与模型计算值发现,在回转窑转速低于1.5 r/min时,在30-347 ℃的升温阶段,实验值与模拟值的温度偏差均低于10%;然而,当温度继续升高进入剧烈的热解反应阶段后,实验值与模拟值温度偏差急剧增大,最大达到了22.3%。将反应热源项和颗粒质量缩减方程及导热系数变化方程加入耦合模型进行修正后,实验值与模拟值的温度偏差可降低到9.7%以下,精度可满足工业模拟要求。最后将修正完成的模型在双星集团建于汝南的1万吨/年的连续式裂解反应器上进行工业验证,对比分析了不同热风温度,进料量,回转窑转速等多种工况下回转窑内温度的模拟计算值与装置实际测量值。通过在不同工况下的反应器尾端温度实测值与计算值进行比对发现,在回转窑转速为1 r/min,进料量200Kg/h,热风温度650 ℃的典型的运行工况下,模拟值与测量值的温度偏差为20 ℃。多种工况下的模拟值与测量值的温度偏差最大为25 ℃,相对误差最大为6.38%。该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可对反应器的优化设计提供模型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智能信息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综合能源系统中电热气等不同形式的能流之间的耦合日益紧密,终端用户用能形式多样化、用能不确定性大、用能舒适度要求高。同时,系统可采集和需处理的多能流信息量急剧攀升,这在为系统整体调控运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加强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提高系统综合用能效率带来了可能。因此,对系统进行经济、快速、准确的能量优化管理十分必要。本文针对以智能楼宇和智能社区为代表的综合能源系统
弧线永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功率密度大、方便直驱等特点,在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驱动控制系统中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弧线电机为研究对象,基于预测控制原理设计了双闭环预测控制系统,针对负载转矩波动和参数失配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扰动观测器进行补偿。论文分析了弧线电机的基本结构及数学模型,研究了预测控制的基本理论。针对弧线电机预测控制系统,设计了速度环模型预测控制和电流环无差拍预测控制,形成级联的双闭环预测控
在全球能源危机日益紧迫的背景下,电动汽车因其环保、高效、节能等优势成为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两大目标,“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围绕“五大战略任务”迎来发展高峰。但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也将对电网规划、稳定运行、控制调整等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其中,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不确定性对电网运行带来了诸多影响,引起了包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仍将蓬勃发展。土建工程的体量大型化、环境复杂化对混凝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是混凝土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生态型高延性水泥基复合材料(Ecological High Ductility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Eco-HDCC)因其超高的拉伸延性、优异的裂缝控制能力、可就地取材和高掺量固废物的特点,在提高建筑的
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对能源形式多样性及能源安全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多形态接口的电力电子电源的发展带来了配电网故障特性的改变,对传统故障分析带来了挑战。基于此角度,本文分析了以光伏、双馈风机、虚拟同步机为接口形式的电力电子电源的稳态及故障特性,并给出了故障电流的表达计算式,从而根据故障电流特性提出了故障分析模型及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多形态接口的电力电子分布式电源进行建模,从物理本体和控制策略的角
清洁新能源在发电领域的大规模引入,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因其自身发电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给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带来了挑战。各类需求侧资源以其巨大的调频潜力、快速性、灵活性和经济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不同负荷的响应特性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满足较短时间尺度的调频需求,必须确保多类型的需求侧可调节负荷之间以及可调节负荷与传统发电机组之间的良好协调。因此,需要研究将多种负荷进行协同控制的方法,最大化需求
风速风向传感器在气象预报、航海工程、农业生产、工业控制等众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的风速计相比,MEMS热式风速风向传感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易批量加工等优点。随着风速风向传感器使用环境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传感器手持化、微型化渐成趋势。本课题组现有的传感器尺寸较大,在特殊的使用环境下受到限制。因此,本文提出了微型化MEMS风速风向传感器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以缩小传感器整体尺寸为目的,本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