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否定的双重奏——马尔库塞得否定性美学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fe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社会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世界完全被技术掌控,异化成为社会常态;二是新的美好世界出现,社会和谐自由地向前发展。出于对第一种可能性的思虑,马尔库塞急切地寻找能够消除异化的方式,而对“否定”意义的研究成为其理论的起点,否定性的社会批判理论即是他初期的研究成果。从第二种可能出发,马尔库塞意识到改变社会不仅要消除异化,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建立自由世界。在马尔库塞看来,外在的暴力革命不能真正变革现实,要想彻底打破技术极权的控制,必须从意识入手,依靠美建设非压抑性的文明社会。审美艺术的否定力量以及对艺术世界的美好构想,推动着马尔库塞否定性美学思想的形成。
  研究马尔库塞的否定性美学思想,主要涉及两个问题:拯救异化社会的希望在哪里?社会的未来走向是怎样的?本文以这两个问题为线索,探寻马尔库塞的理论建构过程。从否定性美学思想的起源、否定性的社会批判理论、否定性的美学思想体系、否定性审美乌托邦世界四个方面,揭示马尔库塞否定性美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从否定性的美学思想起源看,马尔库塞深受海德格尔、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席勒等人的思想影响。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奠定了马尔库塞“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基础。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特质,带给马尔库塞“否定性”的理论支点。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爱欲本能学说相综合,初步形成了一种社会批判理论的思想。另外,以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家,让马尔库塞重新感受到审美的重要性,希冀以审美的力量解放社会。
  第二,从否定性的社会批判理论看,社会批判革命是马尔库塞前期的探索成果,旨在拯救社会异化。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异化现状,揭示出社会的整体异化;从个体的否定性思维、爱欲本能和劳动异化出发,批判了资本社会对个体的压抑。正是基于社会和个体的全面异化,马尔库塞提出了否定革命,为既存现实开出了解放爱欲、文化、思维的药方。
  第三,从否定性的美学思想体系看,否定性的社会批判革命未能让否定力量作用于异化社会,而审美艺术作为否定力量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桥梁,庇护着否定性的革命力量的存在。外在的语言、审美形式和内在的异在性、自律性,使得艺术能够独立于异化社会。审美艺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能够打破理性的控制,赋予社会以新感性。简言之,马尔库塞的否定性美学思想找寻的救赎之路就是审美艺术。
  最终,否定性美学思想体系在审美乌托邦中得以完成,并指向一个自由解放的艺术型新社会。因为艺术世界是一个充满幸福、快乐的自由世界,是以美为标准建构的乌托邦。换言之,马尔库塞希望艺术世界能够投射到未来的现实中。然而,审美乌托邦既体现着马尔库塞的人本主义关怀,也是其理论的缺陷所在。
其他文献
如果说对话是一部小说的“骨肉”,那对话性则是它长久不衰的“灵魂”。《围城》作为一部具有浓厚悲剧意味的长篇讽刺小说,以其幽默俏皮的语言风格和含蓄明快的讽刺艺术共同成就了小说文本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针对《围城》语言方面的相关研究可谓此起彼伏、层出不穷、成果颇丰。但是就目前语言层面的文学研究来看,学者们对小说对话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小说文本对话的表层。巴赫金对话理论对话性的提出打破了国内外研究学者将对话局限
学位
新词语作为新时期以来新近产生的事物、现象或概念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集中反映,也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股新鲜血液。由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年度新词语反映的则是当年新产生的事物、现象和概念,记录了当年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文章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8)》中的242个2017年度新词语为研究对象,以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将传统语言学视角和模因理论的新型视角相结合,对新词语进
学位
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方式之一,回指形式的使用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前人研究多关注语法角色等局部语篇因素,而整体因素的研究较少。本文以篇章整体因素——篇章结构,用以研究其对于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影响。以现代白话文小说《骆驼祥子》为语料,从篇章的层级和结构两个方面对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方法,对语料的回指形式(代词、名词短语、零形式)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回指形式出现在哪一
学位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元杂剧中成就最高的文学艺术形式,代表了元代独特文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明朝著名戏曲评论家朱权誉之为“花间美人”。《西厢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古典戏剧之一,它其中的语言艺术更是代表着中国古典戏剧艺术的巅峰。目前学术界对《西厢记》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富,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从语用学角度对《西厢记》进行的研究却不多。本文运用语言顺应理论对《西厢记》中的人物会话
学位
当今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浪潮之下,世界经济文化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飞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繁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成了最有影响力的因子,文化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组成要素,是国家综合国力评判的重要标准。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是综合性极高的视听文艺形式,其具有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是典型的多模态
学位
本文以胶州市铺集镇方言语音为研究对象,描写铺集方言的语音面貌,总结历史音韵,并就其中一些共时语音现象产生的原因结合历时演变进行探讨,最后将铺集方言与周边三县市的声韵调共时特点及儿化特征做了一定的对比分析,使我们对这一地区方言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绪论”:该部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简要介绍铺集镇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人口概况;第二,介绍铺集镇方言的概况以及研究现状;
学位
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框架,试图对社会新闻标题中网络流行语强势模因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以及语用功能进行阐述与总结。论文主要以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中的社会新闻标题为语料来源,基于《咬文嚼字》出版的2018、2019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中选取100多个有代表性的社会新闻标题进行定性分析。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凭借自身强大的感染力可以增加社会新闻标题的吸引力,提高了大众的可接受度,有助于
隐喻是人类思维认知的高级工具。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促进了对隐喻的多维度研究,逐渐认识到二语习得领域中隐喻不可或缺的作用,并衍生出隐喻能力的概念。中高级汉语留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已经不再满足于日常的交流对话,而是希望能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国社会以及文化。新闻文本是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不仅承载着汉语地道的表达方式,也囊括了丰富的现当代文化内容。然而正是由于新闻文本中大量存在的汉语隐喻表达式成为中高级留
学位
渭南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渭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东府小片。本文以渭南市临渭区话为调查对象,立足于动态语料事实,主要考察体貌范畴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对渭南方言的体貌标记作了深入细致的描写与分析,力求全面细致地整理出渭南方言的体貌系统。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对渭南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渭南方言归属与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其次对汉语的体貌系统(体貌定义、现代汉语体貌研究、汉语
学位
人的有意识的行为都是在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语言也不例外。在人类的日常交际中,常常会因为目的、利益、意志等的不同发生对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表现在语言上,即形成所谓的冲突性话语。《都挺好》是一部集中反映人际间目的矛盾冲突的电视剧,其中包含多样多次的冲突性语篇。本文试图以语用“目的原则”为基础,转写分析剧中的冲突性话语,对其中包含的目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其中的引发与回应策略展开定量分析,同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