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慑理论框架下的美国与格林纳达关系分析(1979-1983)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f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林纳达是东加勒比众多小国之一,该地区的被干预次数在美国自詹姆斯·门罗直至吉米·卡特以来干涉加勒比地区的历史上屈指可数,但由于70年代加勒比地区动荡的局势、苏联对西半球的介入以及格林纳达的地缘战略意义,使得该地区在1979年新宝石运动发生后频频被美国提及,并将对格林纳达革命的干涉提上日程。如何不让格林纳达成为西半球的第二个古巴,是美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在经历了越南战争的失败、民意的反对以及实施缓和战略后70年代苏联在第三世界的大肆扩张,80年代初美国如何在时代的风口浪尖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进行对外战略上的调整以及确定美国在西半球绝对的影响力成了里根政府刻不容缓、亟待回答的问题。与前任卡特不同的是,里根摒弃了过于理想主义的人权外交,重新回到自杜鲁门以来以现实主义为核的遏制战略上来,在加勒比地区这块被美国一直视为自家后院的土地上不遗余力地抵制共产主义政权的产生和蔓延,与苏联全面对抗。格林纳达出于保卫革命成果的目的,以宣传手段为主,辅以接受古巴和苏联的军事援助加强自身实力对美国进行了威慑。但由于双方的综合国力相差过于悬殊以及无政府状态下对方行为具有不确定性,格林纳达最终遭到了美国的入侵,革命政权被颠覆,格林纳达对美国的威慑战略以失败告终。而对于美国而言,自二战后至里根第一任期内的美国战后对外战略可谓一波三折,大体上经历了“遏制—缓和—遏制”这样一个变化。里根第一任期恰好处在由缓和战略再次回归以门罗主义的和罗斯福推论为内核的遏制战略这样一个转折点上,而这种变化的标志则正是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在成功武装干涉了格林纳达后,美国很大程度上得以走出“越战恐惧症”的阴霾,为自已找回了信心,加勒比地区的革命运动也进入了一个相对低潮的时期,至此美国基本达到了出兵的目的。此后,美国在对外政策以及实施手段上更具扩张性。1979-1983年美格双方行为互动、彼此敌意的增加以及最终格林纳达方面威慑战略的失败是安全困境下“螺旋上升”的典型体现,重温并再度审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对威慑理论研究有重大现实意义,故笔者将“威慑理论”这一模型与格林纳达与美国关系发展的史实相结合,并结合影响威慑战略的因素对这一事件进行深入阐述。
其他文献
海外汉语教学事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同国家教育文化的不同使得海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复杂的现状。本文通过研究美国中学汉语教学现状,结合美国初高中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的增长,伴随着我国人民对于精神和生活的各种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体育事业也逐步进入高速健康发展的历史黄金期,其中获得体育赛事电视转播
在有色金属冶炼及铸造等工业生产过程中,诸如模具浇铸时,根据污染源性质不同可将厂房内的高温气流分为两类,一种为高温金属液体倾倒瞬间造成的阵发性污染气流、另一种则是高
探索一种高效的、环境友好的催化剂以构筑C-C键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课题。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氮杂环卡宾及其金属配合物的报道日益增加,其在配位化学和催化方面有着突出表现。
能源转型是目前全球环境治理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各个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尝试着能源转型,德国在能源转型这一领域中毫无疑问的走在了最前列。但我们也观察到,德国不仅仅
本文以泰国南部勿洞中华学校的初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具体详细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在汉语词汇记忆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词汇学习方面特有的观
本文考虑了一个带logistic源的抛物-椭圆趋化模型.首先,用不动点原理,LP估计技巧和Moser迭代证明了:对任意的正的logistic阻尼系数,该模型整体解存在且一致有界.然后,当logis
多相流普遍存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它主要是研究具有两种以上的不同相态的多相流体运动。在计算流体力学中,借助数值模拟技术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交叉学科,其高效性
本文将考虑如下具有零特征的一阶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精确能控性.给定初始条件t = 0:(u,v,w)=(u0,v0,w0),0≤x≤L和终端条件t = T:(u,v,w)=(uT,vT,wT),0 ≤ x ≤ L,其中L是区
天然烯烃α-蒎烯是一种丰富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将其进行环氧化反应得到的环氧蒎烷是合成医药和香料的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相比于其他催化α-蒎烯环氧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