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行浅表性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来源 :承德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q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手术治疗方式,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泌尿外科医师都会推荐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然而由于膀胱癌的高复发性及进展性,有的患者需要行二次手术甚至多次手术,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痛苦。因此如何提高首次手术的效果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性意义。本研究旨在利用回顾性分析探讨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膀胱肿瘤整块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等离子切除术(transurethral plasmakinetic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PKRBT)的合理性及优势点,为泌尿外科临床医师提供一种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临床效果更优的手术方式,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收集2014年3月到2018年3月通过本院收治的90例术后病理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针状电极组患者41例:男31例,女10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60.8岁;肿瘤位置:侧壁33例,非侧壁8例;TNM分期:Ta期32例,T1期9例;肿瘤直径0.5-3.5cm,平均直径1.6cm。PKRBT组患者49例:男38例,女11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59.3岁;肿瘤位置:侧壁39例,非侧壁10例;TNM分期:Ta期38例,T1期11例;肿瘤直径0.5-3.5cm,平均直径1.5cm。所有术前患者均已经行严格的体格检查且未行过膀胱肿瘤相关手术。记录并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膀胱穿孔率以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针状电极组和PKRBT组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是(17.4±6.1)min、(17.1±5.3)min;膀胱穿孔率分别是9.8%(4/41)、6.1%(3/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9.6±4.2)ml、(14.9±4.8)ml;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分别为2.4%(1/41)、20.4%(10/49);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是2.4%(1/41)、18.4%(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安全有效,具有闭孔神经反射可控、术中出血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越性。
其他文献
计算机仿真是现代研究中进行飞行器参考轨迹设计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但受限于计算能力以及分析手段等制约,参考轨迹的设计往往是建立在标称情况下的。出于模型简化的考量,优化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主导,到大众媒体与新媒体博弈竞争,再到近年来两者的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学术界对身处这一时代的政治传播也给予高度关注。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梳理媒体融合时代政治传播研究的高质量文献,发现学者们日渐形成研究共识,即加强顶层设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根基、以多方协同治理冲破资本与技术的制约、以视觉修辞推动领导人媒体形象的柔性传播、以承担伦理责任实现政治传播的“公共偏向”。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媒体—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传播模式,以期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参与、深度融合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MEMS微热板气体传感器凭借着性能可靠、灵敏度高、易于集成等优点,成为了气敏元件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
程序合成是根据用户需求及领域特定语言,求解一段程序以满足用户需求的优化问题。它目前已在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业程序设计,和知识发现等各种实际场景中被广泛应用。现有的程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一些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方案被提出来以高效使用图像内容。然而图像数据量大,用户依靠自身存储和搜索图像变成困难。伴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用户可以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恶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也同步上升,被公认为是战争之外人类最大的威胁和杀手。统计发现,机动车交通事故的诱因繁多,其中,疲劳驾驶所
乌鲁木齐县根据国土部门的安排,对2010-2014年建设用地利用情况进行了清查,结果显示:2013年供后建设用地的开工率仅为30.57%,逾期和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情况占比达44.31%,土地
生物识别技术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这其中,指静脉识别技术通过红外线CCD摄像头获取手指的静脉
近年来,有非常多的研究者对复杂网络的稳定性、无源性和同步等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然而,在现有的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工作中,所考虑的网络模型绝大多数是由相同节点组成的,
随着计算机科学、集成电路系统以及传感器技术的迅猛发展,图像的获取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感器。如今,面对图像类型的多元化和数据的复杂化,单一模态图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复杂应用的需求,所以图像融合技术应运而生。图像融合技术将不同传感器所捕获的不同模态图像进行针对性互补,构建信息量丰富且可靠的融合图像从而实现对某一场景或者目标更加全面的描述与表达,便于后续的图像处理或者决策任务。其核心思想是在不引入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