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MEMS微热板气体传感器凭借着性能可靠、灵敏度高、易于集成等优点,成为了气敏元件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MEMS微热板气体传感器凭借着性能可靠、灵敏度高、易于集成等优点,成为了气敏元件发展的主流方向。为了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微热板气体传感器通常需要搭配控温电路和气敏信号检测电路使用。传统往往使用PCB板级电路模块,为了提高集成度和减小面积,本文针对一款微热板气体传感器设计了它的专用集成电路。首先,测试和分析了微热板气体传感器的电热学特性和气敏特性,确定了专用集成电路的整体设计方案和指标。然后,针对传感器加热和测温采用同一电阻的特点,基于PWM加热模式设计了控温电路,包含了带隙基准源、比较器、时钟发生电路和数字逻辑单元模块。在传统的电路结构基础上,做了以下改进:(1)合理设计了测试电流,提高了控温精度和控温速率;(2)设计了内部集成的时钟发生电路,提高了集成度;(3)引入工作模式控制信号,可根据工作需求选择间歇式工作模式或者恒温工作模式。采用HHGrace 0.35μm标准CMOS混合信号工艺对该控温电路进行了设计和流片,测试了实际控温效果,分析了影响电路控温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从扩展控温范围和提高控温精度两方面对电路做了进一步改进。针对许多微热板气体传感器气敏电阻在几十kΩ到GΩ量级变化的特性,设计了一款采用R-T转换法的气敏信号检测电路。它将气敏电阻值转化为输出波形的周期,具有结构简单、电阻检测范围广、误差率低、数字化输出等优点。仿真结果显示,其可测量电阻范围在10 kΩ~400 GΩ之间,误差率小于0.78%。同时,通过仿真分析了影响气敏检测上下限的主要原因。最后,采用HHGrace 0.35μm工艺设计了一款集成了气体传感器、控温电路和气敏信号检测电路的气体传感器ASIC模块,其版图面积为1.2 mm×0.4 mm。设计了由三套气体传感器ASIC模块组成的阵列芯片,芯片面积为2.3 mm×2 mm。
其他文献
基于IP网络技术,由电池供电,资源严格受限且要求低功耗的无线嵌入式设备是物联网发展的趋势之一。这些无线嵌入式设备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大量部署,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SN)。目前
由于相机的光学镜头景深往往有限,导致使用这些设备采集的图像无法对场景中所有物体做到清晰成像。为了获取整个场景中对每个物体都清晰成像的全聚焦图像,多聚焦图像融合是一种常用技术。它通过融合同一场景中两幅或多幅部分聚焦图像,来生成一幅全聚焦图像。该任务的核心是源图像间聚焦区域的精确检测。为此,本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对多聚焦图像融合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种新算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针
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机床处在生产线的关键位置,其正常、高效的加工是生产线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数控机床的精度,决定了产品的精度。热误差极大地影响了机床的精度,占据机床总
在MBR(膜生物反应器)系统处理污水时,膜污染现象不仅会缩短膜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会增加系统的运行费用。而污泥产量和系统产水量是衡量MBR膜污染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建立智
大量的研究表明,代码坏味道的存在对于软件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导致软件系统失败。所以,如何发现代码中的坏味道吸引了大量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注意力,成为软件工程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已提出了一系列代码坏味道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仅仅基于从源代码中所提取的静态结构化信息。本文观察发现,有一些代码坏味道具有能够从软件演化的变更历史特征来进行检测的特性;还有一些代码坏味道,在以往使用的是代码结构信息进行静态
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高效视频编码)是当前最热门的视频编码标准,以上一代编码标准H.264为基础。在保持相同视频图像质量的条件下,将视频流的码率降低50%。但
作为一项重要的图像处理技术,遥感图像融合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Pan-sharpening是将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全色(Panchromatic,PAN)图像与具有低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Multis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在重症监护室(ICU)中启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变化对肾功能转归及预后的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ICU住院的因感染、创伤、休克发生急性肾损伤(AKI 2期)行CRRT治疗的患者50例,留取启动CRRT治疗前、CRRT治疗后24h时血清NGAL值。依据患者
计算机仿真是现代研究中进行飞行器参考轨迹设计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但受限于计算能力以及分析手段等制约,参考轨迹的设计往往是建立在标称情况下的。出于模型简化的考量,优化
从传统的大众媒体主导,到大众媒体与新媒体博弈竞争,再到近年来两者的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时代已经到来,学术界对身处这一时代的政治传播也给予高度关注。借助CiteSpace分析软件梳理媒体融合时代政治传播研究的高质量文献,发现学者们日渐形成研究共识,即加强顶层设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根基、以多方协同治理冲破资本与技术的制约、以视觉修辞推动领导人媒体形象的柔性传播、以承担伦理责任实现政治传播的“公共偏向”。因此,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媒体—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传播模式,以期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参与、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