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嗅觉受体基因鉴定、分类及转录组分析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FFFA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嗅觉在哺乳动物的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依赖嗅觉感知环境中的化学分子获得外界信息,帮助识别食物,躲避危险,以及求偶等行为。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动物识别气味的第一步。嗅觉受体(OR)是由数目庞大的嗅觉受体基因所编码,在基因组中被称为嗅觉受体超家族,研究表明,嗅觉受体基因数量和假基因率是影响动物嗅觉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哺乳动物的嗅觉受体基因谱在不同物种间快速进化,发生显著的复制和丢失事件(birth and death)。绵羊作为偶蹄目反刍类哺乳动物的代表,在采食过程中的牧草识别及其在繁殖过程中独特的“公羊效应”、母性行为及后代识别等都依赖嗅觉发生作用,然而嗅觉识别机制还不清晰。虽然相关研究已经对绵羊的鼻腔嗅觉上皮的解剖结构有了深入的了解,然而到目前为止对绵羊的嗅觉受体基因及其表达情况却所知甚少。随着DNA测序技术的发展,测序精度越来越高、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基因组序列越来越完善,使得利用绵羊基因组数据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分析嗅觉受体基因和表达已经成为一种高效可行的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哺乳动物嗅觉受体及其编码基因的特征在基因组水平上对绵羊的嗅觉受体基因进行了鉴定、分类及进化分析,然后结合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并验证绵羊嗅觉受体基因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从绵羊基因组鉴定得到1983个OR基因,包括929个功能基因和1053个假基因,以及一个位于基因组gap附近的截断基因。这些基因分布在绵羊的22对染色体的91个基因簇上。利用CLUSTALW对嗅觉受体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分类得到17个家族,包括3个CLASS I和14个CLASS II家族,并且进一步分为305个亚家族。直系同源分析发现绵羊OR功能性基因分布在515个公共直系同源基因组(OGG)中,并得到28个绵羊特异性OR基因,37个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并且绵羊与牛OR基因进化关系较近。2.嗅觉上皮转录组检测得到706个OR基因表达,表达量较低,FPKM多在1-10之间。在大脑、肌肉、脂肪和嗅球组织中表达的OR基因各有3个、1个、4个和4个,表达量较低,FPKM在0.1-1之间。3.从头组装了嗅觉上皮OR基因转录本1015个,对应OR基因521个,其中254个OR基因存在2种及以上转录本。对不同转录本进行RT-PCR并测序验证,发现OR基因的mRNA存在外显子跳跃和选择不同起始密码子剪接方式,不同的剪接方式影响编码区序列。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获得了绵羊全部OR基因的序列、分类、进化和表达信息,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绵羊OR基因与采食、繁殖等行为在品种间或者个体间差异的关系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摩擦电发电机作为一种新颖的能量收集器件,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和结构多样性等优异的性能。在环境能量收集、自供电微纳系统、可穿戴器件以及分布式智慧系统方面具有广阔的应
海岸带长期受海风、潮汐、海水侵蚀等作用,在向岸风的吹袭下,海滩沙被吹送到岸前,堆积成海岸前丘,然后以此为跳板向内陆输运沙子,形成沿海岸分布的高大沙丘带,沙丘向岸面为迎风坡,沙丘后缘为背风坡,使得海岸不同生态断带在土壤盐度、海风强度、大气湿度等微环境产生不同(即环境异质性)。滨麦不仅能在近高潮线的低温、高盐、强风环境下形成单一种群,还能在远离高潮线高温、低盐、弱风环境中与其他植物夹杂生长。但目前尚不
介电型EAP(Electro-active Polymer)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其具有多种优点,用于能量收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阐述了EAP换能单元的发电原理,构建了其机电耦合数学模型;设计正交实验,找出换能单元发电量的影响因素;设计出电路,对换能单元产生的电能进行收集。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介电材料用于能量收集的机电转化原理,以EAP换能单元为例,说明了EAP换能单元怎样将机械能转
生物质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利用催化技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各种各样的精细化学品,有望补充和替代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5-羟甲基糠醛是一种可来源于生物质的重要平台化合物,其催化转化是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步骤。由5-羟甲基糠醛氧化转化而得的2,5-呋喃二甲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本论文研制了一系列钒氧化合物及负载型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其在5-羟甲基糠醛氧化制备2,5-呋喃二甲
近年来,随着湖库、河流的下穿工程、水下管道输送工程以及海洋的海底资源开发等活动的迅猛发展,水下工程的主动排气、被动泄露以及自然界本身存在的水底有机物分解后的气体排
药品和环境与人们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安全用药保障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当用药和不合格药物都会直接对人体造成伤害;环境污染物会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人体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十分必要。文献报道测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荧光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多数灵敏、准确,但往往也存在或稳定性不好或操作不便或仪器设备昂贵等问题,因此发展新的检测方法仍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石墨烯独特的层状结构和电学特性使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由于石墨烯是一种零带隙材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光学和电学等方面的应用。随着石墨烯研究的快速发展及材料制备技术的不断革新,极大促进了其他具有类似二维层状结构特征的相关材料的研究进程。在实验室研究中,机械剥离是最常见也是最方便快捷制备二维材料的方法,但由于机械剥离随机性强,剥离片层碎小以及厚度不均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剥离技术,完善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剧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营销动态能力,才能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不断对自身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还要不断收集外部信息以及吸收外部知识,并与企业自身相结合将其转化为企业的营销动态能力。现有研究已经提出企业知识转化为营销动态能力的理论机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讨论该理论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帮助
生物体内的小分子、肿瘤标志物及环境中相关污染物等的分析与检测,是分析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对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功能化、荧光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荧光传感器的构建等方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种非侵入局部治疗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良性和恶性肿瘤。其原理是将超声波从体外聚焦到体内,在焦域处形成局部高能量,使组织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