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自生Ni3Al/NiAl基微叠层复合板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超声速战机的快速发展,传统高温结构材料已不能满足更高航速与更远航时飞行器的使用要求,亟需开发新型轻质耐高温材料。NiAl因其低密度、高熔点、良好导热性、优秀抗高温氧化性及电磁屏蔽性能有望在未来替代Ni基高温合金,但单相NiAl存在室温脆性大,成形困难及高温强度低的特点,阻碍了其在航空航天中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本文基于Ni-Al箔反应制备Ni-Al系层状结构板材,探索不同Ni/Al配比制备原位自生Ni3Al/NiAl基复合板与单相NiAl微叠层板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差异,揭示反应制备过程中Ni/Al配比(厚度比、原子比)、微观组织、理论平衡态相组成、力学性能及断口形貌之间的对应关系。Ni3Al/NiAl基复合板相较于单相NiAl微叠层板在高温条件下表现出更高强度,不同配比双峰层状晶NiAl粗细晶织构演变存在一定规律性,此研究对Ni-Al系材料在未来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及其相关薄壁构件的成形有重要指导意义。将11层70μm Ni箔分别与10层20、30、40、50、60、70、80、90、100μm Al箔交替堆叠,分别得到R1:0.3(厚度比:R Ni/Al)、R1:0.4、R1:0.6、R1:0.7、R1:0.9、R1:1、R1:1.1、R1:1.3与R1:1.4叠层箔,而后于640℃/20 MPa/x h真空热压得到Ni-Al叠层板,热压反应结束后样品为Ni+Ni2Al3层状结构。在完全消耗Al层前提下确定各配比所对应一级反应时间x有所不同,R1:0.3为1 h;R1:0.4、R1:0.6与R1:0.7均为2 h;R1:0.9为4 h;R1:1、R1:1.1、R1:1.3与R1:1.4均为5 h。将炉内温度继续升高,在1200℃/20 MPa/1 h条件下反应制备原位自生Ni3Al/NiAl基微叠层复合板,不同配比对应二级反应结束后板材组织结构有所差异,其中R1:0.3~R1:0.7均为(Ni)+NiAl/Ni3Al复合层状结构,R1:0.3样品相组成为Ni+Ni3Al、R1:0.4与R1:0.6均为Ni+NiAl+Ni3Al、R1:0.7样品为NiAl+Ni3Al;R1:0.9~R1:1.4均为单相NiAl层状结构,R1:0.9与R1:1为较完全粗晶组织,而R1:1.1~R1:1.4均为双峰层状晶组织。单相NiAl织构随Al含量的增大而不断发生改变,在Al相对含量较低样品中粗细晶层保持一致的{111}取向,随细晶层占比不断增加,粗晶层织构发生偏转,可在较高Al相对含量样品中观察到粗细晶完全不同的取向状态,其中粗晶层表现为{111}<112>织构,细晶层表现为{001}<110>织构。R1:0.6样品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其800℃、900℃及1000℃条件下抗拉强度分别为324.63 MPa、228.73 MPa和140.03 MPa;R1:0.9样品具有更高的高温延伸率,在800℃、900℃及1000℃条件下延伸率分别为98.69%、139.22%和161.83%。室温条件下,Ni3Al/NiAl基复合板主要表现为解理/准解离断裂+韧窝断裂的复合断裂特征或是单一解理断裂特征;单相NiAl基微叠层板粗晶层表现为穿晶解理断裂特征,而细晶层表现为脆性沿晶断裂特征,R1:1.4样品较为特殊,其细晶层仍呈冰糖状沿晶断裂特征,粗晶层与细晶层相同,也表现为脆性沿晶断裂。高温条件下(800℃),Ni3Al/NiAl基复合板表现为单一解理断裂或是解理断裂+准解理断裂的复合断裂特征;单相NiAl基微叠层板表现出准解理断裂+韧窝断裂的复合断裂特征,具有明显双峰层状晶结构的Ni/Al配比样品中,细晶层断口形貌为具有一定宽度的沟壑,R1:1.4样品较为特殊,在800℃拉伸条件下,断口仍呈室温条件下断口形貌特点,表现为单一脆性沿晶断裂。R1:0.6样品因其适宜的密度及较为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有望在未来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其他文献
钛及其合金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骨植入材料,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于老年个体失败率仍然较高,主要原因之一为衰老巨噬细胞介导的促炎免疫微环境抑制植入体周围的成骨和成血管,进而影响植入体骨整合。衰老巨噬细胞自噬水平降低,无法及时缓解内质网应激并有效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导致内稳态失衡,使其长期处于促炎的M1表型,为其抑制骨整合的根本原因。因此,探寻合适的促自噬药物,成功将其负
学位
传统气体压缩制冷技术的工质为氟氯烃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制冷剂,该类制冷剂极易泄露并加剧温室效应和环境恶化,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制冷技术迫在眉睫。近年来,基于固体材料在外场作用下产生的热效应,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固态制冷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根据施加外场的不同,将新型固态制冷技术区分为电热、磁热、压热和弹热效应。其中,弹热效应由于热效应显著,工作温区宽泛,应用设备简便等优点成为了最具
学位
近年来镁合金由于其密度低、比强度高等特性在新能源领域及航空航天领域备受关注,但其室温及高温性能很难达到工业生产要求。大量研究表明,在镁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形成的LPSO相可以很好的提高镁合金力学性能,同时,镁合金虽然在室温下塑性较差,但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进行大塑性变形来提升其室温性能,所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变形工艺,研究LPSO相在变形过程中的演变及其对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有一定研究意义。本
学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利用氢能的重要装置,它可以高效、直接地将氢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双极板作为PEMFC的重要组件,必须具备良好耐腐蚀性和导电性。使用钛制造双极板有利于PEMFC的轻量化,扩大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但是在PEMFC的环境中,钛很容易产生钝化膜,增大阻抗、降低PEMFC的输出功率,因此需要对金属钛进行表面改性。良好的金属导电性要求表面具有高活性,而提高耐腐蚀性的重要途径
学位
因为镁合金具有密度轻、强度高和易于回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工业领域、3C产品和交通电子等众多领域。但是由于镁合金在室温下独立滑移系数目不足,导致其具有较差的成形性能。本文基于“弯曲矫直”工艺,在具有强基面织构的ZK60镁合金薄板中预置大量拉伸孪晶,细化镁合金晶粒,削弱基面织构强度,从而提高镁合金的塑性。本文首先对ZK60板材进行室温、100℃、200℃、300℃和400℃弯曲矫直实验,研究不同
学位
生物医用材料是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镁合金作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在体内可降解,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大多镁合金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均含铝及稀土元素。铝离子具有神经毒性,而稀土元素为人体所不需要,危害尚不清楚。因此开发新的无稀土可降解镁合金然后剧烈塑性变形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力学及腐蚀性能,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镁合金血管支架。本文利用人体必需的Zn、Mn、Ca元素设计制备了Mg-4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显著,高碳排放是气候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首次宣布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开发可再生和清洁的替代能源既能解决当前能源需求的问题,又能促进全社会的低碳转型。在众多的新能源中,氢能因其最高的能量密度、燃烧的副产物无污染等优点而成为一种优秀的能量载体和低碳能源的候选者。相比于其他制氢方法,电解水
学位
镁合金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密度以及比刚度和比强度高等优异的理化性质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植入材料,但是其较快的腐蚀速率可能导致材料过早失效,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因此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需要对镁合金进行合金化、热处理以及塑性变形等改性方式改善其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本课题选用Mg-Zn-Zr合金作为基本合金,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Sr元素(x=0,0.5,1.0,1.5,2.0wt%)
学位
传统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使用正加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开发高效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太阳能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解决上述问题的能源,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目前储存太阳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光电化学(PEC)水分解,即将太阳能转换为氢能加以储存利用。太阳能光电催化水分解的关键是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光电极;WO3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强、带隙合适(2.4 eV)、储量丰富、开采利用经济成本
学位
纳米多孔碳球作为常见的三维碳材料,其导电性能、发达孔结构、比表面积、机械稳定性以及表面化学性质等深刻地影响着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对纳米多孔碳球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对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目的。基于以上思路,本文从纳米碳球的合成、改型两方面入手,采用水热法以及化学活化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改变水热过程中蔗糖溶液的浓度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来制备具有不同尺寸的单分散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