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碳球的可控制备、改性及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ang1990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多孔碳球作为常见的三维碳材料,其导电性能、发达孔结构、比表面积、机械稳定性以及表面化学性质等深刻地影响着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对纳米多孔碳球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对提高超级电容器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目的。基于以上思路,本文从纳米碳球的合成、改型两方面入手,采用水热法以及化学活化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改变水热过程中蔗糖溶液的浓度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来制备具有不同尺寸的单分散纳米多孔碳球。通过不同测试方法对制备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微观形貌分析和结构表征,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脱附(BET)、拉曼光谱(Raman)以及电化学测试等表征手段,分析碳球粒径和超级电容器性能构效关系,着重研究了粒径对于孔结构、缺陷度、比表面积以及表面性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对不同粒径的多孔碳球进行了核壳结构设计及作为电极材料对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蔗糖为碳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单分散纳米碳球。加入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解决水热法制备蔗糖基碳球易粘连的问题。并且为了寻找蔗糖基水热碳球的最佳活化工艺参数,设计进行了正交实验,探讨了活化工艺参数对碳材料的形态和结构的影响,并找出了匹配蔗糖基碳球活化的最佳工艺参数:即活化温度为700℃,活化时间为2h,碳碱比1:2。不同活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样品比容量差异最大可达到122 F·g-1,充分体现了活化参数正确选择的重要性。(2)在探索最佳活化工艺参数的基础上,碳球的粒径对电化学性能影响也很大,为了发挥蔗糖基碳球的最佳性能,对碳球粒径和电化学性能构效关系进行研究。通过改变蔗糖溶液的浓度制备了粒径可调控的碳球(CS-X)。之后通过KOH活化,得到多孔碳球(PCS-X)。采用一系列测试表征方法,对所得到的多孔碳球样品(PCS-X)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和化学结构表征。发现相较活化前,活化后样品表面变得粗糙,出现大量孔洞。进行电化学测试后发现,碳球粒径对电化学性能影响很大。450nm的碳球(PCS-450)比容量可达到275F·g-1,而粒径较大的1500nm碳球(PCS-1500)比容量仅有170F·g-1。组装成两电极后,当功率密度为500W·kg-1时能量密度可达到9.42Wh·kg-1,在10000次循环之后,比容量保持率为89.3%。反映到结构上首先可以看到比表面积相差较大,其次在缺陷度,官能团数量,孔分布上都有较大差异。最直观的表现为随着粒径的减小,比容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为了使蔗糖基碳球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提高,在活化工艺和构效关系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碳球结构进行了设计。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Au纳米颗粒为核心,碳球为外壳的核壳结构复合材料(Au-PCSX)。相较于实心碳球,碳包覆金纳米颗粒的样品经过电化学测试后比电容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样品Au-PCS450比容量提高了29.8%,达到364F·g-1。组装成两电极器件后,在功率密度为1500W·kg-1时能量密度可达到48Wh·kg-1,同时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经20000次循环测试后,其比容量无衰减。
其他文献
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碱性多糖,由于其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医疗健康、食品包装、水处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壳聚糖具有p H敏感性,仅能溶于p H<6的酸性溶液中,这种性质限制了它在生物体环境中的应用。另外,壳聚糖只能在酸性溶液中质子化,导致其有效的抗菌性难以满足目前的抗菌需求。因此,改善其水溶性并将其与其他抗菌剂结合以产生协同抗菌效果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纳米氧化锌
学位
钛及其合金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作骨植入材料,且具有相对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于老年个体失败率仍然较高,主要原因之一为衰老巨噬细胞介导的促炎免疫微环境抑制植入体周围的成骨和成血管,进而影响植入体骨整合。衰老巨噬细胞自噬水平降低,无法及时缓解内质网应激并有效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导致内稳态失衡,使其长期处于促炎的M1表型,为其抑制骨整合的根本原因。因此,探寻合适的促自噬药物,成功将其负
学位
传统气体压缩制冷技术的工质为氟氯烃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制冷剂,该类制冷剂极易泄露并加剧温室效应和环境恶化,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开发绿色环保高效的新型制冷技术迫在眉睫。近年来,基于固体材料在外场作用下产生的热效应,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固态制冷技术成为了研究热点。根据施加外场的不同,将新型固态制冷技术区分为电热、磁热、压热和弹热效应。其中,弹热效应由于热效应显著,工作温区宽泛,应用设备简便等优点成为了最具
学位
近年来镁合金由于其密度低、比强度高等特性在新能源领域及航空航天领域备受关注,但其室温及高温性能很难达到工业生产要求。大量研究表明,在镁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形成的LPSO相可以很好的提高镁合金力学性能,同时,镁合金虽然在室温下塑性较差,但在一定的温度下可以进行大塑性变形来提升其室温性能,所以通过设计合理的变形工艺,研究LPSO相在变形过程中的演变及其对镁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有一定研究意义。本
学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利用氢能的重要装置,它可以高效、直接地将氢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输出。双极板作为PEMFC的重要组件,必须具备良好耐腐蚀性和导电性。使用钛制造双极板有利于PEMFC的轻量化,扩大燃料电池的应用场景。但是在PEMFC的环境中,钛很容易产生钝化膜,增大阻抗、降低PEMFC的输出功率,因此需要对金属钛进行表面改性。良好的金属导电性要求表面具有高活性,而提高耐腐蚀性的重要途径
学位
因为镁合金具有密度轻、强度高和易于回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汽车工业领域、3C产品和交通电子等众多领域。但是由于镁合金在室温下独立滑移系数目不足,导致其具有较差的成形性能。本文基于“弯曲矫直”工艺,在具有强基面织构的ZK60镁合金薄板中预置大量拉伸孪晶,细化镁合金晶粒,削弱基面织构强度,从而提高镁合金的塑性。本文首先对ZK60板材进行室温、100℃、200℃、300℃和400℃弯曲矫直实验,研究不同
学位
生物医用材料是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镁合金作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在体内可降解,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大多镁合金可降解血管支架材料均含铝及稀土元素。铝离子具有神经毒性,而稀土元素为人体所不需要,危害尚不清楚。因此开发新的无稀土可降解镁合金然后剧烈塑性变形有望进一步提高其力学及腐蚀性能,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镁合金血管支架。本文利用人体必需的Zn、Mn、Ca元素设计制备了Mg-4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显著,高碳排放是气候异常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国首次宣布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开发可再生和清洁的替代能源既能解决当前能源需求的问题,又能促进全社会的低碳转型。在众多的新能源中,氢能因其最高的能量密度、燃烧的副产物无污染等优点而成为一种优秀的能量载体和低碳能源的候选者。相比于其他制氢方法,电解水
学位
镁合金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密度以及比刚度和比强度高等优异的理化性质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植入材料,但是其较快的腐蚀速率可能导致材料过早失效,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因此限制了其实际应用。因此,需要对镁合金进行合金化、热处理以及塑性变形等改性方式改善其性能,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本课题选用Mg-Zn-Zr合金作为基本合金,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Sr元素(x=0,0.5,1.0,1.5,2.0wt%)
学位
传统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使用正加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因此有必要开发高效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太阳能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解决上述问题的能源,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目前储存太阳能最有效的方法是光电化学(PEC)水分解,即将太阳能转换为氢能加以储存利用。太阳能光电催化水分解的关键是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光电极;WO3作为一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酸性条件下稳定性强、带隙合适(2.4 eV)、储量丰富、开采利用经济成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