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电针(EA)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穴位时脑功能区变化,探讨针灸理论基础,进一步论证“面口合谷收”这一经典理论和针刺镇痛的机制。方法:采用电针不同穴位方法,将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左侧周围性面瘫患的左侧仓穴(6例),左侧合谷穴(6例),左侧后溪穴(6例);18例右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右侧周围性面瘫患的右侧地仓穴(6例),右侧合谷穴(6例),右侧后溪穴(6例),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 SPM和AFNI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t检验( P< 0.05)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①电针左侧地仓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左扣带回,左额内侧回,左楔前叶中央旁小叶;信号升高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右侧脑岛,左侧角回;②电针左侧合谷信号降低区:左侧扣带回,双侧额中回,右侧枕中回,信号升高区: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右侧脑岛,右侧中央前回;③电针左侧后溪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左侧尾状核头,左侧豆状核,右侧颞中回,右侧小脑扁桃体,信号升高区: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双侧脑干,小脑蚓,右侧海马回;④电针右侧地仓信号降低区: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左侧脑岛,左侧下丘脑核,左侧扣带回,左侧小脑扁桃体,左侧楔叶,左侧枕中回,信号升高区:右侧额下回,右侧脑岛,右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上回;⑤电针右侧合谷信号降低区:右侧额内侧回,左侧海马回,左侧下半月小叶,左侧楔叶,信号升高区:右侧额内侧回,左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上回;⑥电针右侧后溪信号降低区:左侧额上回,右侧额内侧回,左侧小脑扁桃体,信号升高区:左侧额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扣带回,左侧尾状核,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颞上回,左侧舌回。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常用穴合谷穴和地仓穴可以引起大脑相似的功能区的激活,而电针与合谷位置相近后溪穴未见和前两者有相似的激活区域,由此可以推测穴位与大脑的联系和穴位的解剖位置关系不大,而与其所属的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本实验结果同时也进一步为“面口合谷收”这一歌诀提供了佐证。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和兴奋与痛觉调制相关的多个脑功能区而实现的。电针后溪穴既有得气感的产生,也有相关的针感,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不良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