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态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elson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介形态不断发生变化,媒介界限越来越变得模糊,虚拟和现实的界限也变得模糊,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媒介,其中以能够给人提供强烈沉浸感的社交媒体影响最深。“沉浸式传播”广泛的穿插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人类开始进入沉浸传播时代。本文以沉浸传播理论为指导,对沉浸式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态进行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沉浸式社交媒体的概念和特征。第三部分对沉浸式社交媒体的传播形态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媒介形态、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讨论。第四部分对沉浸式社交媒体的沉浸传播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沉浸式社交媒体的媒介形态的发展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泛在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具有智能化、泛在化的媒介特点;传播主体主要从内容生产者、平台运营者和消费者三方面进行阐述;在传播方式上沉浸式社交媒体多采用不同形式的视频进行内容传播,并通过算法推荐、头部引导、跨媒介传播以及竖屏视频格式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沉浸式社交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的主体呈现“去中心化”和多形态并存的态势;在沉浸传播的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受者转变为“用户”;信息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地位更加平等,日常互动也更加频繁;尤其是以VR视频为代表的沉浸式媒体给人们带来奇妙的感官沉浸和情感沉浸效果,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用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沉浸传播促进了媒介本身的良好发展。此外,我们在享受全景景观沉浸的同时也可能被全景监狱所监视。在沉浸传播的环境下,人们更易形成在场的孤独;人们在无意识间进行娱乐,更加缺乏对严肃文化的思考,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懒惰”。我们应理性对待沉浸媒介,勿将“沉浸”变“沉溺”。
其他文献
本论文是根据对探索人类心灵类书籍《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翻译实践完成的翻译实践报告。作者瑞安·霍利迪是策略和商业方面著名的策略分析师和作家,创作了众多畅销书。他根
分析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研讨式教学中侧重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于思维导图、JFLAP等教学软件的方法,介绍教学实施过程,探讨相匹配的考核方法。
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细观力学数值仿真技术作为一种基于沥青混合料细观结构的分析技术,有效提升了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预测精度,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混合料
强化企业责任是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企业对于承担企业责任仍存在着误区,就企业本身来说,与其被动接受并承担责任,不如自发地强化企业责任理念,从而构建
TaiwanTale (《那座岛,那些事儿》)是一部英语短篇故事集,包含八篇故事,由八位不同作家完成,题材多样,风格迥异。作者均为台北作家小组(Taipei Writers Group)的成员,多数是
色彩源于生活,是高度汲取和提炼大自然的天然色泽。高纯度色彩极具感染力,能刺激人类的感官,既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能激发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在东西方几千年的陶瓷
在西方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中,冒犯原则作为国家限制个人自由的基本原则之一,长期以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冒犯原则由范伯格在其四卷本著作——《刑法的道德界限(第二卷)》中正式提出,其理论发展至今,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该理论与我国的立法现状有一定程度的契合,但国内研究并不多见。对于国家公权力限制个人自由如何具备正当性,这一论题在我国理论界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相关研究需要及时跟进。冒犯原则的系统研究能够厘清
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产品的可靠性成为消费者做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产品可靠性也成为了制造商制定产品的质保策略需要考虑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青海省2000-200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青海省年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于年人均生态承载
本文选取了童话作品《机器猴传奇》(1-5集)作为翻译原本,以本人的翻译作为译本。作者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童话之王郑渊洁。该童话讲的是机器猴为了人类的地球以及地球上无辜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