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过度开发,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植被覆盖率很低,出现了严重的土壤旱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建国以来,特别是1999年后该地区的植树造林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柠条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灌木,其生长状况关系到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问题,研究柠条的生长过程将有助于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本研究采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固原生态试验站上黄实验站柠条林地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株高观测数据,建立了该地区柠条林生长过程模型,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一年内株高生长的改进模型。生物的生理指标在一年内的变化情形大致符合S型增长,本文研究株高的生长时以Logistic方程为基础,考虑到在较高密度条件下柠条在生长末期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在其相对生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中添加了一个生长阻力因素,使得Logistic模型增加了生长机理而成为解释性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成林和2002年、2003年和幼林2003年的生长观测资料的拟合中。2、对上述拟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模型使得柠条生长的相对生长速率在生长末期出现负值,该模型较Logistic方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体现了半干旱地区柠条生长的特点,可以很好地描述该地区柠条生长。在柠条生长的年内变化中,密度和环境因素均对高生长产生了影响。柠条成林在2002年内的生长属于高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密度试验对高生长还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到了2003年,柠条成林密度为87丛/100m2和密度为71丛/100m2的样丛是高密度条件下的生长,而密度低于51丛/100m2的样丛是低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密度试验起到了显著的影响;改进模型的密度适用值在51丛/100m2到71丛/100m2之间。改进模型对不同播量处理的幼林生长过程模拟都是适用的。受到降雨量和土壤初期含水量的影响柠条成林2002年的生长量大于2003年的,相对生长速率2002年的变化幅度也大于2003年的。3、柠条为多年生灌木,其生长的年际变化不可忽略,考虑将两到三年的生长模型综合起来。由于试验地处于宁南山区,冬季温度较低,顶芽部分在过冬时期死亡。考虑上述干稍现象,以密度为87丛/100m2和密度为71丛/100m2的小区三年的观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连年生长模型。求解了年际连接函数的极值点,将连接函数的极值点作为干稍过程的终止点。4、在改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柠条幼林的生长区间分析。以改进模型在生长期内的极值点为分界点,划分了生长期和下降期。连接年内生长的起始点和极值坐标,可求得幼林在一年内生长的平均速度;以生长期内生长的瞬时速度等于年生长的平均速度的点为分界点,将生长期细分为较快生长期和较慢生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