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公众外交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nam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交是人类社会中用来弥合冲突,加强合作的一种比较文明、理性的手段,它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外交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原始公社末期之前就有了外交活动的萌芽。在传统的概念体系中,外交一直被视为统治者的一项特权,被看作是统治阶层内的一个特殊领域,具有神圣、神秘的色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日益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凸现出来。对全球化人们还有着不同的定义态度,但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界限日益模糊,全世界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各国民众对政治生活参与意识的提高,外交这个过去一直被视为特权和专门职业的领域也日益公开化、大众化,由此衍生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公众外交。但是在目前已有的对公众外交的讨论中,学者们倾向于把它界定为一国政府为提升本国国际形象而开展的直接针对他国公众的活动。公众的参与和民意的表达似乎并没有太多的被提及,即使是提到,也仅仅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外交的成功需要国民的支持,而并没有太多地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与回应。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外交都不可能置民意于不顾,无论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或重大危机时期,都要充分考虑所有外交行动可能引起的社会后果。因此,我们认为公众外交的核心应是一种民意外交,以“外交为民”为理念,是政府与民意的良性互动,即公众通过网络媒体、民意调查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表达意愿,参与并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和外交活动,促使政府在外交决策和外交活动中尊重、回应和体现民意。论文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外交方式的历史演变,通过对具体现实案例的分析,进一步验证这一界定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是尝试性的,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在全球化时代,如何合理把握民意,在政府与民意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越来越成为新时期一个国家外交日程中的重要课题。
其他文献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募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极广。包含哲学、政治、天文、地理、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在世界三大经济增长中心中,亚欧关系与美欧和美亚关系相比,明显滞后与薄弱。因此,亚欧两洲为加强政治、经济联系成立了亚欧会议,亚欧新型伙伴关系自此建
自从实行自由选举以来,政治家以及政治学家都在进行选举制度的具体形塑,关于选举制度政治后果的著名研究结论之一就是迪维尔热定律(Duvergers rule),正如其他自然科学定律一样,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