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汉代淮南王刘安招募宾客集体创作的一部著作。《淮南子》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极广。包含哲学、政治、天文、地理、文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以“道”为统,力图融合各家学说之优长。《淮南子》成书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它写成于武帝即位之初,也就是在中国思想大一统前夕,思想界相对自由的时期。因此,透过《淮南子》,可以相对更为真实的认识清楚当时的知识分子的所恩、所想,更为真切的了解社会的真实面貌、人间疾苦。在《淮南子》中,不乏有对治国之道、对法律的论述。《淮南子》在“道”的统摄下,极力融合儒、法两家思想。甚至行文至书末,儒法两家反有喧宾夺主之嫌。本文即着重于挖掘《淮南子》一书在法律、治国方面的内容。《淮南子》的法律思想散落在各章之中,需要细心加以筛选、整理。本文第一部分在于介绍《淮南子》创作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淮南王刘安的自身性格。以此更为全面的认识《淮南子》。汉初社会,“削藩”盛行。淮南王刘安其父淮南厉王刘长乃是汉高祖刘邦私生子。刘长以及其母亲两代皆是含冤而死。有这样家庭背景的淮南三兄弟,尤其受到中央政权的猜忌。淮南王在这种环境下感受到的是压抑和紧张。这种情绪在《淮南子》中必然反映出来。文章的第二部分在于阐明《淮南子》流派归属的问题。《淮南子》一书的流派归属历来就有争议。主要是归属道家还是杂家的问题。《淮南子》内容“庞杂”使得历来诸多学者将其划为不同的学术流派。本文主要以《淮南子》各章对待“仁义礼乐”的不同的态度来表现、分析《淮南子》中道与儒之间的冲突、对抗以及融合。本书第三部分是介绍《淮南子》书中“道”的理论。《淮南子》虽以“杂芜”著称。但全书始终还是有着以“道”统“法”的明显倾向。《淮南子》首篇《原道训》即是讲道,末篇《要略》明言全书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之上。因而,要谈《淮南子》就必须首先对“道”有个清醒、全面的认识。“道”所具有的属性对《淮南子》在社会方面的观点影响甚大,两者可谓一脉相承。道,“柔弱”、“清净”;人,亦应“贵后”、“守雌”。文章的第四部分是对散落在书中各篇的法律、治国观点的梳理、分析。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慎到本身就源于老子,与道家有这天然的联系。《淮南子》承继这一联系,力图将道、法、儒三家思想加以融合。它将“仁义”贯入“刑名”之中。将“道”的“虚无”、“柔弱”的属性作为君主在政治上“无为”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