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相伴随的却是公共物品在数量、规模、性质和领域等方面显现出的复杂倾向。政府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唯一供给主体,受制于效率低下、财政危机、反应迟缓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失灵”成为了政府供给公共物品乏力的代名词;而与此同时,市场在公共行政改革浪潮中也间接地参与了某些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为政府树立了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典范,但是鉴于部分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质以及私人资本逐利性的弊端极容易造成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和公平性缺失问题,“市场失灵”问题也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内显现出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三部门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以其志愿性、公益性、灵活性的优势填补了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内政府能力的不足,但是第三部门供给公共物品,也有“志愿失灵”的情况。由此可见,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急需一种整合的理论作指导。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场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国家迅速展开。治理理论作为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政府并非是社会的唯一权力主体,其它社会公共组织甚至是私人组织都可以加入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公共权力应当呈现多元化。各治理主体主要是通过自愿平等的合作协商,采取联合行动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共同构成相互依赖的治理体系。不应像传统行政模式下政府运用官僚集权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垄断层级式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相比较而言,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持续过程,其权力运行是多元的非单一或自上而下的过程。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内,治理理论可以很好的破解“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现象。原因在于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公共物品供给强调的是一种多元化供给,即打破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内的垄断地位,建立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合作供给公共物品的机制。三个部门各自发挥其优势,互相合作,扬长避短,才能最大程度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要使公共物品联合供给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合理界定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中的角色、妥善处理公共物品市场化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克服第三部门自身的缺陷加强其能力建设。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设计了基本的蓝图。全面小康社会是公共物品极大丰富的社会,是政府、市场、第三部门联合供给公共物品的社会。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继续完善,以第三部门为代表的社会公共组织的独立性和公益性尚需增强。而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广大民众多元化社会需求得以充分满足的社会。因此,我们要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第三部门志愿机制在联合供给公共物品的作用,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优势互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共物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