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对氨气/甲烷混合燃料燃烧特性的影响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日益枯竭以及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加深,人们开始寻找新型的清洁替代能源。氨气因其特殊优势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氨气作为无碳燃料,完全燃烧无二氧化碳排放;并且更方便液化储存、运输。因此,高效、清洁利用氨气,了解它的燃烧特性,如层流火焰速度、组分浓度分布、湍流火焰结构与速度等,十分重要。目前,氨气作为燃料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其他燃料进行掺混燃烧,一方面做到清洁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氨气的燃烧利用效率。在掺混燃料选择上,引入酸性天然气(甲烷+硫化氢),探究硫化氢的加入对燃烧的影响,以此来指导天然气田的直接利用,降低脱硫成本。本文从预混层流绝热火焰特性和湍流火焰特性两方面,对氨气与酸性天然气的混合燃烧特性展开了研究。本文基于热流量法搭建了层流燃烧试验平台,获得一维无拉伸绝热火焰。在常温常压下,对酸性天然气、氨气/甲烷/硫化氢混合燃气的绝热层流火焰速度进行了测量,系统研究了当量比、硫化氢掺混比、氨气掺混比对燃烧速度的影响。并采用优化后的硫化氢与氨气燃烧机理,使用Chemkin PRO的PREMIX模块对火焰燃烧速度、10个关键基元反应的敏感因子、火焰温度及主要自由基的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组合机理能比较准确的预测燃气的层流燃烧速度,提高硫化氢或氨气的比例,会降低层流火焰速度,速度峰值出现在当量比?=1.05处。硫化氢的添加会降低H、OH自由基浓度的生成速率,提高了火焰中的SH、CH3自由基浓度。不同当量比下影响燃烧的反应虽有所变化,但H+O2<=>O+OH反应在任何当量比下正敏感因子均为最高,且随着当量比的增加而增加,该反应为促进火焰燃烧的主要基元反应。针对混合燃气的湍流燃烧特性,本文使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PLIF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湍流火焰中OH自由基、火焰前锋和湍流火焰速度。对拍摄的火焰瞬态图进行平均化处理,发现在当量比?=1.0附近,OH荧光信号强度最强,湍流燃烧最剧烈。增加燃气中硫化氢和氨气的比例,OH荧光信号明显下降,中心未燃区域宽度也有所增加。同时,当量比和掺混比也对湍流速度造成影响。提高硫化氢或氨气比例,火焰前锋表面积增加,湍流燃烧强度下降,速度降低;并且相比较层流燃烧,湍流速度下降更为明显。在富燃区域,提高当量比,同样会导致湍流燃烧的强度降低,进而引起湍流速度的下降。
其他文献
随着人类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目前主要使用的化石燃料储量有限,并且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以其巨大储量与清洁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但太阳能的间歇性与极低的能量密度使得其必须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源才能更方便人们使用。氢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二次能源,是太阳能转化的优质对象。因此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良好匹配了现代能源架构,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本课题组提出的两步式光热协同法
本文主要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聚合物(油溶性PAN、PAA和水溶性PVA、PVP一种或其混合物)同金属有机骨架聚合物(ZIF-8、ZIF-67)混合,制备ZIFs@聚合物静电纺丝纤维。然后通过热解炭化、酸洗和活化等过程,得到ZIFs@聚合物基分级孔柔性炭纤维膜材料。结合一系列分析测试设备:光学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红外光谱分析(FTIR)和热重分析仪(T
工业气体应用广泛,现代社会发展对工业气体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低温精馏方法是大规模生产高纯工业气体产品的最有效方法。目前,低温空分设备正在向大型化发展,其能耗问题日益突出。低温精馏塔是空分系统的关键部机,针对其内部的填料性能优化成为节省空分系统能耗的主要方法之一。填料的优化从几何结构形式的寻优逐渐发展到表面局部结构的优化。表面微结构处理作为表面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常温流体领域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缺乏
高效液相色谱(HPLC)具有分离效率高、检测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已成为最常用的分离、检测和分析手段。将其与高选择、高灵敏的质谱仪(MS)联用后,HPLC-MS兼具HPLC和MS的优势,能够满足药物监测、环境分析、食品安全、生物医学、天然产物等多个领域的定性和定量要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我们围绕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HPLC-HRMS)在小分子
自工业化以来,哈柏法合成氨作为人工固氮的主要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地发展。但哈柏法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优质电力和甲烷的消耗以及大量的碳排放,因此亟需发展绿色的新型人工固氮技术。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因其高反应活性和不平衡态的优势,在固氮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但现有相关研究中缺乏基础研究且固氮效率偏低。本文基于磁旋滑动弧等离子体进行了氧化型固氮实验,研究了磁旋滑动弧等离子体进行N_2
2020年COVID-19的流行造成了自1900年以来最大幅度的碳排放下降,但仍然不能达到《巴黎协定》中限制全球升温1.5℃的目标。普遍认为,碳捕集、利用和排放(CCUS)技术是解决全球变暖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而通过直接空气捕集(DAC)、化学吸附法等捕集的CO_2需要配合大规模、有经济价值的利用途径。CO_2矿化养护轻质混凝土制建材不仅可以大规模消纳工业固废,同时获得绿色建材产品,实现温室气体
化学吸收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燃烧后捕集技术,但目前仍存在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开发新型低能耗低降解吸收剂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以乙醇胺(MEA)+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水溶液(后面简称MAH)及AMP+无水哌嗪(PZ)水溶液(后面简称APH)两种具有高CO_2吸收量、高再生率以及低解吸能耗的混合胺吸收剂为研究对象,分为氧化降解和热降解两部分,通过强制降解实验,研究混合胺吸收剂降解行为的
太阳能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其高效的光热利用一直是时下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比太阳能光利用、热利用、光热利用各种形式的原理及特点,最终确定了以化学能为终端产品的光热协同利用方式作为研究方向,并以工业应用为目标提出了一步式光热协同系统。氧化铟作为宽带隙、光响应性能优良的n型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光电器件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且通过材料改性可以大大优化其光电性能、因此,本文以氧化铟半导体为基础,进行
基于癌细胞异常氧化还原的特征来研发的化疗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癌细胞旺盛的细胞代谢、增殖需要高水平的活性氧(ROS)来维持。因此,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中ROS水平更高,更容易受到外源性ROS调节剂的刺激使得癌细胞中ROS水平升高至毒性阈值以上,而ROS水平超过毒性阈值将会给细胞带来难以修复的损伤。基于此理论,通过诱导过量ROS的生成,破坏抗氧化系统的功能,致使细胞不可修复损伤的策略,广泛应用
石墨烯材料自被发现以来,因其具有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力学性能、超大比表面积和优异的电导率的独特结合而改变了传统的能源电子领域。然而,在石墨烯的诸多应用领域中,因宏观化过程中容易产生结构缺陷,其力学、热学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发挥仍然十分有限。本文从结构设计和调控的角度入手,旨在满足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对高性能石墨烯电子能源器件结构特性日益增长的需求,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开发了采用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