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世界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常见于老年人中。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复杂疾病,由多种遗传和环境风险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低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是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fracture.OF)两种主要的可测风险因子。它们受营养、锻炼、遗传、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基因产物的已知生物学功能对骨形成和骨吸收的作用推断出相应候选基因,应用功效强大的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TDT)检测锁定的候选基因是否为潜在的骨密度与骨矿含量变异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y trait locus,QTL)是我们的目标。 本研究中,我们征募了上海地区汉族的402个核心家庭(包括父母及其至少一个20-45岁健康的女儿)共1263个样本。应用经典酚-氯仿法从样本血液中抽提基因组DNA,运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与髋部六处BMD(g/cm~2)与BMC(g)值,并征集样本身高、体重及年龄等信息以调节其对BMD和BMC的影响。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对样本进行基因分型,分子标记位于候选基因甲状旁腺素基因(Parathyroid hormone gene,PTH)的第2与第3外显子之间的内含子上,这一段序列存在BstB I限制性内切酶特异性的酶切位点。我们应用TDT对BstB I RFLP同时进行关中文摘要联分析和连锁分析,并且应用传统的方差分析(Analyses of variance,ANOVA)进行关联研究。在ANOVA分析中,我们发现在母亲群体中,BstB工RFLP多态性与转子间、Ward’S三角区和髓骨(股骨颈、转子和转子间的联句的BMD及BMC(经有意义的协变量因子年龄、身高和体重调整)均存在显著性的关联结果(坏0.05)。但是在TDT分析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有显著意义的结果。这说明在ANOVA分析中检测到的关联很可能为假阳性结果,是因为群体混杂与分层所致。我们的研究不支持PTH基因作为脊椎与髓部的BMD与BMC变异的潜在QTL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