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仲裁中的投资者人权保护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ra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投资法与人权法没有天然的关联性,投资仲裁根本目的也并非解决人权争端。自Biloune v.Ghana案以来,仲裁庭对投资者独立的人权诉请保持着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仲裁将人权完全排除于考量范围之外。尤其当投资者第一代人权等最根本权利遭受侵犯时,仲裁庭不能也不应将有关事项完全忽略。事实上,若投资者有关权利无法得以保障,其投资保障更无从谈起。且若投资者人权第一代人权得以不当侵犯,投资仲裁程序完整性也无法受到保障。因此,本文即聚焦于投资者第一代人权在投资仲裁庭中的地位,讨论有关争议为仲裁庭所解决之途径、可行性、所受限制等问题。
  本文首先对投资者人权所受直接保护进行讨论,从管辖权出发,结合国际重要投资协定中的仲裁条款,对不同条文框架下仲裁庭对投资者第一代人权争议的管辖基础予以讨论。其后,分析了仲裁庭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可行路径,或以投资协定中的可适用法条款为连接点,直接适用国际法原则中的人权规则对问题予以回应,或以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1条为连接点,结合人权规范讨论投资协定中投资者保护标准所具有的人权内涵,进而为争议解决提供裁量基础。
  本文再后通过分析投资仲裁中的相关案例,为仲裁庭可以考量的第一代人权圈定范围。正面结合人权自由权、受公正审判权等两大最核心权利进行分析,侧面则结合清洁的手、投资者合理期待限度、比例原则等予以限定,试图为投资者可于投资仲裁中解决的人权问题类型界定标准。
  本文进而对投资者人权所受间接保护进行讨论。从临时措施及其发布条件谈起,结合Hydro v.Albania案与Italba v.Uruguay案的对比分析,确立投资仲裁中仲裁庭通过临时措施为投资者第一代人权提供保障的要求与限制,为投资者人权保障提供另一可行路径。
  最后,在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体量激增的大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35个核心国家所签订的双边投资协定进行了梳理分析,讨论其为投资者人权所赋予的不同限度保护与投资者所面临的潜在人权困境,进而为我国其后双边乃至区域性经贸谈判提供可行建议。
其他文献
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不仅仅是对裁决终局性的一个挑战,同时也能够维护仲裁的公允性,如何协调好仲裁裁决的终局性和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难题。  中国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的相关司法制度起步比较晚,相关规定不具系统性,虽然近年中国出台了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报核制度以遵循仲裁终局性及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国际商事仲裁原则,但长远来看不能直接解决中国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制度
互联网将消费者与销售者直接联系起来,变革了人们购买、出售和组织商业活动的传统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子商务的萌芽并强劲增长,由于电子商务拥有可负担性、便捷性、可及性、更多样的选择、更优质的服务、更快速便捷的购物体验以及更多种的支付方式等优势,电子商务一经诞生就飞速发展。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演变为跨境交易,“海淘”、“海外购”等新名词一一兴起,各种跨境电商平台也逐渐出现在人
意思自治是仲裁协议的基石,这一理念在国际商事仲裁中更为凸显。单方选择仲裁条款是意思自治的产物,赋予了一方当事人选择诉讼(仲裁)方式解决争议的权利。由于它在执行被告财产方面极具灵活性,在争议出现后一方可依据具体的情形来选择程序以满足相应需求,在金融领域中备受推崇。此种条款的效力却饱受争议,主要理由有:(1)非仲裁协议(2)违反合同相互性(mutuality)(3)显失公平(4)违反法院管辖协议。英美
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需要的口益迫切,贸易与环境的冲突也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标准不断提高,并且由一开始只关注产品本身对于环境的影响发展到开始更多地关注产品生产过程对于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除此之外,还采取了许多单边环境保护贸易措施,主要表现为PPM1措施,即Process and Production Methods,又解释为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分享经济由来已久,随着互联网、GPS、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分享经济平台的出现,这种经济模式规模逐步扩大。现代分享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以提供暂时使用权的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中介型分享经济平台运营模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特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中介型分享经济平台与传统经济经营者存在差异,其运营模式使得原本经营者与消费者
随着国际投资不断发展,投资者-东道国的投资争端越来越复杂,作为国际投资争端主要解决方式之一的国际投资仲裁的费用也越来越高。第三方资助作为一种新的资助形式近年来在国际投资领域兴起。一方面,第三方资助可以让当事人负担得起律师费及其他费用,从而提起对东道国的投资仲裁并要求索赔;但另一方面,第三方资助也给国际投资仲裁带来了诸如激励滥诉、增加东道国费用、保密性受到影响、增加利益冲突风险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
股东派生仲裁是衍生于股东派生诉讼的一种争议解决方式,随着仲裁的发展而逐渐在商事活动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实践中,由于股东派生诉讼存在一定的现实困境而不能完全实现其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标,一些股东企图将派生争议通过仲裁的方式解决;另一方面,由于仲裁在商事活动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对外签订的协议中包含了相应的仲裁条款,而当公司怠于行使自己的仲裁请求权时,仲裁条款在客观上也对股东的派生诉讼请求权产
在自贸协定中规定环境条款是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可行之策。完善我国自贸协定中的环境条款范式,对解决我国自贸区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加快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等,具有重要意义势在必行。  纵观全球范围内自贸协定中环境条款的发展状况,就CPTPP、USMCA、CETA等典型自贸协定而言,CETA中的环境条款范式具有的环境条款方面的规定充实丰富、为有利于环保方向的条约解释创造了便
学位
随着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商业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国际商事纠纷也在不断增多。在国际商事领域,仲裁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仲裁具有高效性、保密性等特点,因此比起向法院起诉,当事人更愿意选择仲裁作为救济手段。虽然仲裁是一种高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但是仲裁庭的组成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商事争议中,情况可能瞬息万变,如果不在仲裁过程中采取一些临时措施,可能会导致当事人产生严重的损失。因
随着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数量不断增多,这些活动有的会对环境造成重大损害,有时这种损害会突破国界。这引发了不少的环境争议。当缺乏条约的规制时,跨界环境影响评价能否作为一项国际习惯法的义务,得到各国的普遍遵守,是解决跨界环境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  跨界环境影响评价起源于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其另一国际法依据是《斯德哥尔摩宣言》发表后所确立的一项国际环境法原则:国家有保证其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