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瓶颈效应和恐慌情绪传播的人群疏散社会力模型及其仿真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突发事件(例如,火灾、地震、恐怖袭击和新冠疫情等)频发,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安全的引导人群和组织人员有序疏散是国家公共安全部门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开展行人应急疏散动力学的建模仿真、人群行为规律以及防控策略的研究,对于指导和解决此类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在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室内火灾,通道内突发危险源等场景,考虑出口瓶颈处障碍物的分流作用、恐慌情绪传播以及人员伤亡等因素,提出改进的社会力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出口瓶颈处障碍物的分流效应、恐慌情绪传播对人群应急疏散行为规律及对整体疏散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恐慌人群诱发拥堵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部门在行人设施的设计、优化以及人群应急管理等方面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全文的主要工作如下:一、针对出口处的瓶颈效应,考虑障碍物对人员的分流作用,构建了障碍物分流效应的人群应急疏散社会力模型。重点研究了不同形状障碍物在出口处的不同位置分布对人群疏散效率的影响,并对障碍物缓解人群拥堵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两个圆形障碍物间距比出口宽度稍宽,且紧贴出口墙壁对称放置时,系统的整体疏散效率最高。该研究可为人群密集场所的出口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考虑非常规突发事件下恐慌情绪的传播,引入“恐慌度”和“情绪传播因子”,提出了描述恐慌情绪传播的社会力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恐慌度及情绪传播因子的大小对疏散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恐慌情绪对人群的疏散效率具有双重作用,当人群密度较低时,恐慌度越大,疏散效率越高;当人群密度较高时,恐慌度越大,越易诱发人群拥堵,产生瓶颈效应,从而导致整体疏散效率降低。此外,疏散信息的准确性对疏散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可为恐慌人群疏散的管理、应急疏散预案的科学制定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三、针对通道内突发危险源的场景,将人员的情绪从弱到强依次划分为冷静、紧张、恐慌和歇斯底里四个等级,根据人员在应急疏散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情况,确立了人员情绪等级之间的变换规则,构建了情绪传播效应的双向行人流应急疏散社会力模型。数值模拟研究了危险源的位置,情绪度大小、人员伤亡等因素对人群应急疏散效率的影响,并对疏散过程中的时空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危险源越靠近通道的中心,疏散时间越短,危险源半径越大,疏散时间越短。但是,当危险源半径很大而导致通道两侧空间较窄时,反而会由于拥挤“排队”瓶颈效应而降低疏散效率。此外,适中的情绪度有利于提高疏散效率,而高情绪度(如,恐慌和歇斯底里)则易造成人员伤亡,疏散效率降低。以上研究可为通道内恐慌人群应急疏散策略的制定及情绪控制下的理性行为指导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将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神兵利器,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在实际数学课堂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容量小、内容精,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数学定理的学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技能、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
猛地一拉夹在书本上的夹子,夹子与书瞬间就分离。由此情境可自然地引申出这样一些问题:夹子是如何被拉脱的?拉脱夹子的最快时间是多少?为什么不能比这个更快?更大胆的问题是,能不能倒过来,即不是拉夹子,而是拉书也能让两者瞬间分离?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学生需要对此情境中书与夹子的运动状态和受力进行分析,甚至要亲自测量一些物理量,比如书与夹子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简化的计算。整个探究活动设计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需要培养的重要思维能力,有了批判性思维才会有更好的创新。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因此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中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可见一斑,其中要求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脑海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心里有着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本该是学生认知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存在的状况。但据笔者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错误思想解释原因的意识较为淡薄。他们在为学生进行习题讲解时,非常关注题目是如何解决的,而非如何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复强调、多次提醒的作法,使习题教学退化为理解式的强化训练、灌输式的应用介绍。这使得学生记不住、做不对、反复错,成为一种常见状况。认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标要求学生应该准确的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并能将其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现象,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某些物理概念的认识是不准确的,且很少能将其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建构和应用科学概念,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目前出现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5E教学模式,它通过引入、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环节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去主动
新课程改革关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该教学方法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学效率。值得关注的是,同伴教学法也具有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似的特点,同伴教学课堂也为学生提供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机会,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
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是全方面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在未来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存在情况及其形成成因、高中生磁场解题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三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一窥高中生学习磁场相关知识并利用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首先,通过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梳理,归纳出磁场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和科学思维核心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只是停留在合作学习的表面,看似在开展合作学习,实则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本文尝试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合到合作学习中,建构出基于任务驱动的合作学习模式,共同发挥合作学习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并将其应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在这种模式下,以任务作为合作学习的驱动
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发展提出要求,为了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会用知识而且要有自主学习能力。学历案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方案,旨在帮助“学生如何学会”。在学历案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主动探究,自主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实践班进行《牛顿第一定律》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课程目标、内容安排以及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相比旧课标来说,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材内容精简、结构化,重视核心概念以及学生持续连贯的学习。物理学科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的自然学科,在高中阶段,电磁学的很多内容对学生来说远离生活实际,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现状,划分不同的层次水平作为“台阶”,在教学活动中层层衔接,达到最终教学目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