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能培育到高质量发展: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思想的历史演进(1978-202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西部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改革开放以后,在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衍生出诸多经济社会矛盾。为此1999年底,基于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贯彻“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考量,中央提出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到了2020年,立足于西部大开发2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中央提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破解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理论界关于西部经济建设的重要讨论与关键性政策文件,运用经济学与历史学交叉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对不同历史时期西部开发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创新性进行探讨,找出理论演变的逻辑脉络。从而为西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现实依据和研判基础,从理论上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本文以西部地区内生动能培育为主要脉络,依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将改革开放40年来西部经济发展划分出梯度推移、外生驱动、动能转换、内生增长四个阶段。论述了西部经济从政府主导的外生动力拉动到以内生动能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西部经济在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与矛盾,以及为解决这些矛盾而产生的具有西部特色的创新理论。具体而言,本文在第二章论述了1978年至1999年即梯度推移时期,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背景下,梯度推移理论的演进以及该理论与“三大地带”的空间区划理论联系,归纳出东西部理论界正反梯度理论之争的本质。论述了“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内核,通过归纳九十年代理论界对西部地区经济问题的讨论,提炼出该时期西部经济的主要矛盾,推导总结出化解主要矛盾的西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并对体现“非均衡性”的增长极理论与西部总体协调理论进行论述。本文第三章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背景与顶层设计思路,归纳出西部区域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就是增长极理论与衍生出来的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以及划分区域开发顺序的区域开发阶段论。西部开发的过程正是不断培育增长极核与生长轴线,逐步构建西部增长极网络,由点状的极核孕育逐步向区域经济网格化演进,实现由区域非均衡向区域均衡转变。并以此为依据总结出外生驱动时期的西部区域空间开发战略—中心辐射理论。第四章论述了动能切换期中国区域经济面临的四大现状,西部地区面临的五大矛盾以及统筹区域协调战略的思想内核。三者共同决定了西部地区必须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实现由外生驱动向内生增长转换。并归纳了实现西部内生增长的理论体系,就是宏观层面依托东部地区的广义梯度推移;中观层面以层级网络增长极网络模式作为区域开发模式;微观层面以西三角经济区与产业集群作为驱动引擎。第五章归纳了内生增长时期实现西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即宏观层面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区域总体战略为指导;中观层面以多中心网络开发模式作为西部区域开发模式;微观层面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城市群战略、西部精准扶贫战略、长江、黄河经济带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西部内生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后,本文认为四十年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西部开发的主线就是不断培育西部内生增长动力,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并且归纳了内能培育过程中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并对“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西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产业结构面临转型升级。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导致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愈发突出。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不协调会给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带来诸多危害。因此,如何评价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鉴别二者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具体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学位
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我国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之一。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既是我国对国际的庄严承诺,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城市作为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同样也是实施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重要载体。探究中国碳达峰的形势及路径研究,在丰富碳达峰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可为不同类型城市长远的政策制定以及预期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为城市尽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阶段,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产业,而高新技术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相比于先进的西方国家,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可以说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影响着我国未来科技的发展,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新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企业全
学位
提升末端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走出城市“垃圾围城”之困,一直是地方政府关切的核心议题。为探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从“政府能力系统”视角出发,围绕需求驱动、经济驱动、政策驱动、技术驱动四个维度,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运用2004—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活垃圾清运量、人均GDP、地方环保支出、政策文本出台数量、无害化处理厂数量以及市容环卫专用车辆数均
期刊
2018年我国银、保监会合并,金融业经营除允许承销商从事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外,放松了承销商兼营其他金融业务的限制,使得承销商对公司IPO成功与否的作用更加显著。承销商作为融资服务的直接参与者,是沟通发行公司和投资者的桥梁,能够加强信息传递、促进价格发现,成为为发行公司顺利过会“保驾护航”和为投资者筛选优质投资项目的混合实体。然而从现实市场运行和理论分析来看,由于受到发行项目不确定性、双方信息不对称以
学位
近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土地出让市场化程度逐渐加深,为我国政府和企业搭建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了各个社会主体的发展和成长。土地出让市场化改革更是推动我国经济从快速增长阶段转轨至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助推器。《201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和世界银行相关研究均表明中国大多数非金融类企业普遍面临着融资约束问题,作为实体经济主力军的制造业企业也不例外。企业一般通过债务融
学位
农田杂草指人们有意识栽培作物以外的、对作物生产有危害的草本植物,在各类作物的栽培中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危害。防除杂草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化学除草法以省工、高效的优势占据重要地位,除草剂是化学除草法中最常用的一种药剂。文章介绍了目前除草剂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包括除草剂的市场规模、敏感性问题、除草模式和除草剂剂型的发展等,以供参考。
期刊
2020年,是新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经济体量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新的阶段,人民生活水平也上升到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着消费升级乏力、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现象。不少学者指出,结构错配是诱发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121]
学位
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了普遍的世界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14117.8万人,但其中13.50%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总计19064万人。老年期身体机能全面退化,且认知能力也逐年减弱,因此,多数老年人会逐渐远离社会活动,伴随着会产生压力、自卑、失望与紧张、孤独等各种负面情绪,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明显下降。而在我国上世纪70年代后,长期严
学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支付开始出现在消费者日常消费和支付的场景中。人脸识别支付以其快速、互动的特点,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目前消费者对人脸识别支付的认知不足,导致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并不理想,这引起了人脸识别支付平台相关企业和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了促进人脸识别支付的市场推广,本文在影响人脸识别支付消费者使用意愿的研究模型框架下,对人脸识别支付平台的消费者认知和使用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