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艺术传神与写意的美学观和时代演进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发展到当代由于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风格日趋多样化,体现出特有的时代风貌,传统的美学观随着时代发展的演进适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取向。艺术史的发展表明每一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变对艺术价值的确立,都体现在其绘画美学观上,围绕对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引发出各种艺术问题。因此研究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应注重某一时代所产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其绘画美学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一个时代艺术精神,形成某种独特艺术表现倾向的原因,往往能通过在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那些绘画美学观体现。因此通过对传神与写意概念深层含义的挖掘,来分析艺术风格及技法表现的演进十分重要。以时代的演进发展为主线,总体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晋时期,中国绘画逐渐脱离宗教与政治附庸的地位,进入到美的自觉时期。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中国绘画最早提出的绘画美学理论。针对于当时已发展成熟的人物绘画,他认为画中人物的刻画不只求外形的相似,而须“以形写神”,通过眼神的描绘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来。将绘画从只求模仿自然物象形似的标准中解放出来。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又将人物画的“传神”理论在他的画论《画山水序》中发展为山水“畅神”,不仅传画中所画景物之神,而且要传画家面对景物时感情激动之神。对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之后南齐谢赫在“传神”论的基础上继承重客观对象“神”的描绘的方面,又提出“六法”,使绘画在表现技法上更加精密,希望借此达到新的传神境地。比他稍晚一些的姚最提出的“心师造化”,从传神论中重视主观感受表达的方面,形成强调主观对客观感受而略于对象形色描绘的思想。从主、客体不同的两方面对绘画进行美学研究。使得“形”与“神”在绘画上开始对立起来。 在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意象”的概念很早就存在。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绘画艺术逐渐重视主体精神的表现,把求“象外之意"当作艺术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表现客体之“神”转变为主观的“意”,“意境”的绘画美学价值受到重视。宋代出现了“士人画”,许多文人参与了绘画创作,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家都提出了独到的绘画美学观点。欧阳修的“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的“绘画以形似,近与儿童邻”,对“写意论”和宋元文人绘画做出了很大贡献,“写意”在以文人画占主流的元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画最显著的特征。 笔墨表现的要求从最早的以形写神,对绘画客体的再现,发展为对画家个人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对梭罗的《瓦尔登湖》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阐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散文翻译中的适用性。 本文共有四部分组成。本文第一章解释了论文作者选择《瓦尔登
<正>新形势下,医疗卫生行业是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窗口"服务,医院医德医风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医德医风档案的建立,对树立良好医德医风和强化廉
本文分析了民国时期体育节诞生的历史背景,并对《体育节举行要点》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中体育节的开展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当代体育运动发展提供借鉴。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交往越来越趋于肤浅,导致个体间情感的疏离和淡化,孤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通病。孤独和许多的消极情绪相联系,研究表明,孤独会给人们
语文教材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教材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一纲多本乃至多纲多本已经正在或者逐渐成为现实,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语文教材的
生态经济学是要从生态学系统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生态变化的经济因素。生态经济学将生态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研究生态因素与经济因素现象的经济活动与生态变化
<正>离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整个干部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离休干部都已普遍进入高龄、高发病期,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为离休干部建立亲情服
<正>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新生儿高危症之一,主要损害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即影响新生儿脑神经树突分枝及新形成的神经突触[1]。低血糖是早产儿、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硬
针对结构形状及受载复杂的汽车零部件的载荷测试,采用矩阵标定方法进行载荷测试.根据CAE应力仿真结果确定应变贴片位置并利用CAE方法模拟试验矩阵标定过程,确定可行的试验矩
本文對2003年陝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出土的二十七件青銅銘文作較為全面的考察研究。 一、究背景及意義: 2003年1曰19日,陝西眉縣楊家村新發現西周青銅窖藏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