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画发展到当代由于多元化因素的影响风格日趋多样化,体现出特有的时代风貌,传统的美学观随着时代发展的演进适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取向。艺术史的发展表明每一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演变对艺术价值的确立,都体现在其绘画美学观上,围绕对其不同的理解和阐释,引发出各种艺术问题。因此研究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不仅应注重某一时代所产生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更为重要的是其绘画美学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一个时代艺术精神,形成某种独特艺术表现倾向的原因,往往能通过在这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那些绘画美学观体现。因此通过对传神与写意概念深层含义的挖掘,来分析艺术风格及技法表现的演进十分重要。以时代的演进发展为主线,总体把握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晋时期,中国绘画逐渐脱离宗教与政治附庸的地位,进入到美的自觉时期。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是中国绘画最早提出的绘画美学理论。针对于当时已发展成熟的人物绘画,他认为画中人物的刻画不只求外形的相似,而须“以形写神”,通过眼神的描绘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来。将绘画从只求模仿自然物象形似的标准中解放出来。南朝山水画家宗炳又将人物画的“传神”理论在他的画论《画山水序》中发展为山水“畅神”,不仅传画中所画景物之神,而且要传画家面对景物时感情激动之神。对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之后南齐谢赫在“传神”论的基础上继承重客观对象“神”的描绘的方面,又提出“六法”,使绘画在表现技法上更加精密,希望借此达到新的传神境地。比他稍晚一些的姚最提出的“心师造化”,从传神论中重视主观感受表达的方面,形成强调主观对客观感受而略于对象形色描绘的思想。从主、客体不同的两方面对绘画进行美学研究。使得“形”与“神”在绘画上开始对立起来。 在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意象”的概念很早就存在。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绘画艺术逐渐重视主体精神的表现,把求“象外之意"当作艺术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表现客体之“神”转变为主观的“意”,“意境”的绘画美学价值受到重视。宋代出现了“士人画”,许多文人参与了绘画创作,一些有影响的文学家都提出了独到的绘画美学观点。欧阳修的“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的“绘画以形似,近与儿童邻”,对“写意论”和宋元文人绘画做出了很大贡献,“写意”在以文人画占主流的元明清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画最显著的特征。 笔墨表现的要求从最早的以形写神,对绘画客体的再现,发展为对画家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