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遗传特性及母本繁殖性能改善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8399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颡鱼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其雄性比雌性生长快1.5-2倍。我国学者开拓出了一条X和Y染色体连锁标记辅助的全雄鱼培育技术路线,并培育出全雄黄颡鱼,显著提高了黄颡鱼养殖经济效益,推动了黄颡鱼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由于亲本超雄鱼繁育系经过多代自交之后发生了退化,自交系在生长和抗病等性能方面呈现减弱的趋势,此时需要对全雄黄颡鱼进行品种改良或开发出其它黄颡鱼新品种。本团队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选择梁子湖水域采捕并经连续3代选育的黄颡鱼为母本、长江河段中采捕并经连续2代选育的瓦氏黄颡鱼为父本(黄颡鱼P.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再经人工杂交获得F1代即为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本研究对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的体型、生长和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并分析了黄颡鱼母本繁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提供解决方案。首先,选取相同养殖条件下的10月、22月和34月龄的黄颡鱼和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进行形态及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通过形体指标测量发现“黄优1号”生长性能显著优于黄颡鱼;在22月和34月龄黄颡鱼中,雄性的体重是雌性的2倍左右,雄性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雌性,而在“黄优1号”中,两性生长异形现象被显著减弱。基于性腺解剖形态分析发现雌性“黄优1号”卵巢完全退化,呈细线状结构且没有卵子产生,故“黄优1号”雌鱼完全不育;雄鱼“黄优1号”精巢组织呈现透明状和退化状态。精巢组织切片H&E染色发现10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为空腔状几乎没有精子产生,22月和34月龄“黄优1号”的精小囊内出现极少量精子。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CASA)分析发现,相比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中精子量非常少,有效活力低下,经繁殖能力测试,22月龄“黄优1号”雄鱼不具备繁殖能力。“黄优1号”在生长性能提高上显现杂交优势,具有推动黄颡鱼产业发展的潜力。为探究“黄优1号”杂交不育遗传机制,对“黄优1号”和黄颡鱼早期性腺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组织学H&E染色发现,雌性黄颡鱼在各发育时期(20日龄、2月龄和8月龄)均发育正常,而“黄优1号”卵巢则完全退化,20日龄无卵原细胞,2月龄和8月龄无卵母细胞;与雄性黄颡鱼正常发育相比,40日龄“黄优1号”精巢可观察到精原细胞,但2月龄和8月龄呈性腺呈退化状态。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8月龄“黄优1号”性腺中生殖细胞分化相关基因(vasa、piwi1、dnd和dazl)和性腺体细胞发育相关基因(卵巢:wnt4、esr2和foxl2;精巢:dmrt1、star和cyp17a1)均降低。Vasa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其在“黄优1号”卵巢和精巢切片中的信号明显弱于黄颡鱼;“黄优1号”精巢组织中,减数分裂标记物Sycp3和有丝分裂标记物PH3的信号也都明显降低。有趣的是,4-细胞期,“黄优1号”中母源生殖质特异性基因vasa、dnd、piwi1和dazl的表达明显低于黄颡鱼,而且“黄优1号”胚胎卵裂沟中vasa mRNA的表达极大减少。“黄优1号”性腺发育呈异常状态且杂交不育,母源mRNA表达减少,生殖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严重受损。在黄颡鱼苗种繁育过程中,使用人工合成的传统激素进行催产,而引起雌性黄颡鱼出现较高比例的产卵失败或产卵不完全现象导致的死亡。可重复多次繁殖的母本对种群长期稳定和水产养殖育种计划制定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比较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G),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多潘立酮(DOM)和鲤鱼垂体提取物(CPE)的不同组合对黄颡鱼催产的效果影响,发现了外源激素的最佳策略,即第一针注射LHRH/CPE和第二针注射LHRH/CPE/DOM的混合物,可以大大提高产卵成功率、产卵重量和产卵后存活率。生殖管缺陷的雌性黄颡鱼中卵黄蛋白原和雌二醇水平显著降低。有趣的是,对生殖管缺陷的雌性黄颡鱼使用hCG/LHRH/DOM组合催产时,无法排卵并有高死亡率,而使用hCG,LHRH,DOM和CPE的协同组合可有效诱导产卵并降低产后死亡率。本研究发现了有效的外源激素组合,可改善雌性黄颡鱼的产卵性能和产后存活率。目前,多数黄颡鱼繁育场的母本存在内脏脂肪沉积过度的问题,为了研究母本内脏脂肪沉积过度与繁育性能的关系,我们选取野生黄颡鱼群体(group 1),肠系膜脂肪较少的黄颡鱼养殖群体(group 2),肠系膜脂肪较多的2个黄颡鱼养殖群体(group 3和4)。结果显示肠系膜脂肪体重比与性腺指数呈负相关,进行人工繁殖试验,group 1和group 2的产卵率、受精率和单尾母鱼出苗量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高于group 3和group 4。苗种畸形率上group 1和2的显著低于group3和4。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黄蛋白原(VTG)的水平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降低;相反,肝脏和卵子中的油脂和糖原含量随着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增大而升高。总而言之,黄颡鱼母本肠系膜脂肪过度沉积对其生理和繁殖性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发现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新品种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黄颡鱼,具有杂交不育的特性,主要是由于生殖细胞及性腺发育缺陷造成的。发现了改善母本繁殖性能的催产方法,有效提高母本产卵率和产后存活率;减少肠系膜脂肪沉积能够显著改善繁殖性能,为培育优质亲本和提高苗种质量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BS-Z15是本实验室自主分离纯化的对棉花黄萎病病原菌大丽轮枝菌的生长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枯草芽孢杆菌,并已证实其菌株和代谢活性物质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BS-Z15抗大丽轮枝菌代谢产物能否作为生物制剂应用,评价其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BS-Z15粗提抗大丽轮枝菌代谢产物,研究其对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并综合分析该粗提代谢产物的生物安全性。现研究结果如下:(1)通
市政污水已被确定为环境中汞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作为污水传播中汞的“汇”,污泥中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仍未明确。论文以我国30个省市区的40个
拓扑绝缘体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存在具有鲁棒性的导电边缘态,人们通常归结为体边对应。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拓扑平庸的系统中是否也存在类似具有鲁棒性的边缘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基于紧束缚近似,系统的研究了一维复式晶格中电子的能量本征值问题,并且根据推广的Bloch定理得到了有限晶格边缘态的解析表达式。而不是直接给出如调和分析与K-理论这些一般的解释,并表明具有鲁棒性的边缘态也可以存在于拓扑平庸的复式晶格中。
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对土体进行加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采用水泥对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时,由于有机质的存在,导致加固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分析腐殖酸中的胡敏酸对土体以及水泥土复合体工程性状的影响,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对实际工程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向天然风干的冲洪积黏性土中添加水泥、胡敏酸的方法人工制备出不同水泥掺入比、胡敏酸掺入量的试
由于现实世界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常常有测量或预测的误差,因此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多目标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即鲁棒多目标优化问题.本论文主要第一章,主要给出了多目标优化问题及鲁棒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背景、解性质及研究现状,并给出本文研究所需的一些固定记号和定义.第二章,主要针对鲁棒凸多目标优化问题利用标量化方法将原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鲁棒凸优化问题,利用多目标的方法证明了该标量化鲁棒单目标优
串联环化反应成为当今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是合成各种结构复杂分子的有效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全合成、碳环-杂环化合物的构建以及组合化学等领域。本论文
目的探讨熊果酸(Ursolic Acid,UA)对体外培养的人舌癌Tca8113细胞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为临床治疗舌癌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培养人舌癌Tca8113细胞并将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熊果酸(0、40、80μmol/L)培养液中处理24 h。以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以Hoechst33342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I3K、AKT、p-AKT
稀土离子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窄发射带、高色纯度、长荧光寿命和大的Stoke位移等),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目前对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还大多集中在硅酸盐基质,该基质生物相容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私营企业的劳资纠纷也越来越多。一些看似合法的企业,生产经营井然有序、员工按部就班地工作,而实则因为企业文化因素、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因素,以及
形状分析包括形状描述、形状分类、形状检索等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对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推动作用非常大,但这样的积极影响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