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尾鱼作为免疫评价模式动物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teau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动物遗传背景均一,用于实验重复性好,可比性强,正是用于食用或观赏的鱼类所欠缺的,因此实验动物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实验动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实验动物用于评价免疫因子方面的研究也逐年增加。   IgM存在于鱼的血清和其他分泌物中,包括皮肤和肠道粘液。不同种类的硬骨鱼之间有不同的IgM的抗体反应和血清浓度。鲑鱼对许多抗原都有很高的反应,产生与之相关的大量的特异性抗体,但这些反应都是由某些抗原表位调控。相反,大西洋鳕鱼的一个特性是在半抗原疫苗或全菌疫苗免疫后其抗体水平完全没有或只有微弱的提高,但是其免疫效果却较高。因此从基因水平研究IgM的表达水平逐渐受到重视。在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因为其特异性免疫系统不如高等脊椎动物那样完善,因此非特异性的补体系统就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检测非特异性指标也是评价疫苗效果的重要内容。   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的剑尾鱼品系RR-B系已经具有较高的遗传纯度,符合作为水生实验动物的纯度要求。因此本论文以剑尾鱼作为研究对象,以嗜水气单胞菌疫苗作为抗原,注射免疫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IgMmRNA在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头肾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因为剑尾鱼血清很少,不足以用来检测;而之前很多文献都是以ELISA检测鱼类血清中的IgM抗体,所以为了研究IgM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关系,本论文还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作为研究对象,也以嗜水气单胞菌疫苗作为抗原,注射免疫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IgMmRNA在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头肾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用ELISA测定血清中抗体滴度变化,从基因表达和抗体产生水平上检测注射免疫产生的应答效果。最后以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作为新的研究对象,同样注射免疫嗜水气单胞菌疫苗,荧光定量PCR技术探讨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补体C1、C3、C9)的消长规律。   1、鲫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后IgM在基因和抗体水平的表达鲫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疫苗后,定量PCR检测脾脏和头肾中IgMmRNA的转录变化;同时用ELISA测定血清中抗体滴度变化。于免疫后定期取样,结果表明:脾脏和头肾组织中均检测到IgM基因表达上调,并且随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gM在脾脏中有较大表达量(一免的高峰值在第4d,为18.91;二免的最高峰是在第12d,为27.54),而头肾中的表达量较小(一免的高峰值在第4d,为6.10;二免的最高峰是在第12d,为16.47)。而抗体滴度的峰值是在第22d,效价为3200。比较鲫鱼血清的抗体与组织中基因的消长规律,发现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峰值出现时间较早(第12天),上调持续时间较短(22d)。而抗体的出现滴度最高峰与基因表达的最高峰相差一周左右,符合鱼类Ig产生的基本过程。   2、剑尾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后IgMmRNA的表达终浓度为108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注射免疫剑尾鱼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免疫球蛋白IgM对嗜水气单胞菌疫苗产生免疫应答的作用效果以及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免疫后的剑尾鱼IgM在脾脏和头肾中都是在第4d到达高峰,分别为11.31和5.60。   3、剑尾鱼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后补体C1、C3、C9基因的表达浓度为108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全菌疫苗注射免疫剑尾鱼后,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三种补体成分C1、C3、C9对嗜水气单胞菌疫苗产生免疫应答的作用效果以及它们的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免疫后的剑尾鱼C1在脾脏、头肾中表达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而C3、C9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C3、C9这两个基因的表达似乎与合成的组织相关。在脾脏中,C3、C9的表达呈现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第2d达到最高峰,分别为16.32和10.82,而对照组在第6d也都有一个小峰值(27.77、2.59)。在头肾中,C3、C9的表达也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免疫组都是在第4d达到最高峰,分别为350.64和988.66;对照组在第7d也有一个峰值(363.31、448.61)。   综上所述,比较鲫鱼IgM在基因和抗体水平的表达,发现基因表达要比抗体出现的时间要早,两者相差一周左右。而剑尾鱼,它对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免疫有较高的应答效果,IgM在脾脏和头肾中出现高峰的时间跟鲫鱼的相似,表明了剑尾鱼和鲫鱼对嗜水气单胞菌疫苗有一定相似的免疫反应,显示考虑剑尾鱼作为免疫评价模式生物的可行性。此外,非特异性免疫因子(补体C1、C3、C9)的消长规律也反映了剑尾鱼的免疫特性。除C1外,C3、C9在免疫后,它们的表达量都显著提高,尤其是C3、C9,特别敏感。C3、C9对照组都有峰值出现,推测这两者对外界刺激灵敏,也证明了剑尾鱼补体途径的识别范围和活化效率较高。
其他文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学生基础的差异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学生严重分化的现象。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共同发展,我在物理教学中尝试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制定多层次教学目标  
摘 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要学好物理就必须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实验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符合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要求。而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正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更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高人才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演示实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有些图像题看似相同,实质却大相径庭,弄清这些问题的本质差异将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动杆”和“定杆”问题  例1.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用细绳OC悬挂在支架上O点,轻杆OB可绕B点转动,求细绳OA中张力F大小和轻杆OB受力F大小。  分析:由于轻杆OB可绕B点转动(即是“动杆”),因此细绳对轻杆OB的力一定沿着杆的方向,否则杆就不能平衡(即要发生转动
在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对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及物理教学中的对策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迁移性引起的思维障碍  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有些学生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完整的概念,甚至错误的生活经验迁移到物理学习上来,导致迁移性思维障碍。例如:学生把台秤称的物体质量当做物体的重量;认为铁比棉花重;认为
摘 要: 本文从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结合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科学研究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两者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科研项目、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研究团队等方面总结了深化两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 科学研究 创新型人才 培养途径    1.引言  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创新人才和进行科技创新的重任。随着国家对创新体系
本文从量子力学和微电子学角度,运用共振隧穿二极管、光敏异质结双极晶体管的电路模型成功的建立由RTD与HPT集成的D触发器电路模型,并运用Pspice模拟软件模拟了D触发器的特性
本文阐述了球磨机在湿磨条件下,磨球的腐蚀磨损机理和研究方法,以及防护措施。大量试验表明,磨球的湿磨损比干磨损高10倍;腐蚀磨损占总磨损的50—80%。为了提高磨球的使用寿
环境道德教育是从道德规范层面来解决现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根本举措和便捷路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从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意义着手,分析了江苏省高等师范开展环境道德
研究了HPLC法羟丙基_β_环糊精(HP_β_CD)手性流动相添加剂对萘普生对映体的保留机制,建立了保留因子与[CD]、[H+]、包结常数以及萘普生的解离常数的关系式,并结合实验对此关
在我20多年新闻工作实践中,有三次最难忘的突发性事件的采访。——女大学生邵小莉跳湖救人,献出了生命,记者连夜赶到现场…… 1982年6月17日,陕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学生邵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