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诗歌书写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smallstar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清朝经历的重要一役。清朝战败,日本战胜的结局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颤,不仅如此,亚洲的历史发展,甚至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均受到影响,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甲午战争所促生的数量众多的诗、文、词、小说作品,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民族情感,是中国近代御外侮文学中的灿烂篇章。诗歌无疑是甲午战争文学所有体裁中数量最为庞大,反映面最为广泛的作品。然而目前学界对甲午战争诗歌的研究主要基于《普天忠愤集》与《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中收录的作品,关注点也较为分散零碎。
  本文的写作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三章,以“主题”为书写的总旨。首先对甲午诗歌的整体面貌进行了描绘,而后以甲午战争中的“士人心态”及甲午诗歌的“叙述焦点”为主题分别论述。前者以在朝为官的“士大夫”为中心讨论甲午战争中士人的作为及战争对士人所造成的影响,后者以甲午诗歌最集中表现的四个人物形象串联起甲午战争的四次战役及战争阶段,由此对整个战争情况的诗歌书写有了完整的描述。
  甲午战况牵动着众多诗人的内心,因而也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诗歌文献。甲午诗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参与甲午战争者,战场之外有朝廷重臣,有地方官员,有普通文士,有商人等。台湾诗人群体则是甲午诗人中极为特殊的一类,乙未割台使得台湾诗人为保卫故土而斗争,台湾沦陷后台湾诗人群体分化为内渡与留守两类,分别以诗歌书写故乡沦落的苦痛。甲午诗歌主要继承古典诗歌的“诗史”传统,秉承“以诗记史”的精神,用诗歌描述甲午战争的战况、描摹战争期间的社会面向以及诗人自我的内心体验与精神状态。甲午诗歌在艺术特点及风格特征方面也有其特点,类型化的诗题,以诗题叙事均反映了甲午诗歌反映时事的强烈现实色彩。诗注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延展,很好地补充了史事。组诗与长篇铺叙成为甲午诗歌最为典型的特征,宏大的诗歌规模得以全面详细地表现波澜壮阔的战争史。
  历史事件的走向影响着个体生命的进程,诗歌又是历史长卷中人类心灵史的反映。甲午战争中因为政治立场与主张的不同,士人的命运亦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战”为此一时期士入主要的态度。和战之争随着甲午战争的进行而日趋激化,在和战的权力较量中,直言进谏者的命运成为主和者关注或自我关注、书写或自我书写的对象。御史安维峻因进谏反对议和被贬,其遭遇引起了众多士人的同情与愤慨。甲午战败、“马关议和”的结局促使朝中京官的心态发生剧烈变化,纷纷离职,请假归乡。相比来说“主和”者为少数,主和者则表达出其对战事的厌倦,期待社会早日恢复正常的心态。另一类甲午诗歌所聚焦的对象是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甲午诗歌以每次重要战役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叙述而以点带面地反映战争情况,通过对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海战、丁汝昌与威海战役、刘永福与台南局势的书写得以全面了解甲午诗歌所反映的战争局势。
  第四五六章为论文的第二部分,以甲午战争中的“诗人群体”为对象而分别论述之。甲午“诗人群体”广而言之分为大陆诗人群体、乙未台湾诗人群、日本汉诗人群体。三类诗人群体的诗人处境与心态各异。大陆诗人群体担忧的是清王朝在战争中所受的影响及其日后的走向,而乙未台湾诗人群更为切身面临的是家园的毁坏与故土的沦丧敌对国的日本汉诗人的立场与清朝诗人完全相反,站在对立面上书写对自己国家的情感。甲午日本汉诗则作为更好地“窥见”自我的“他者”予以介绍。
  大陆诗人群体中以易顺鼎为典型代表,通过个案的方式进行探究,而《四魂集》中的“唱和与题词”中也涵盖了相当数量的大陆诗人群体。乙未台湾被割,台湾诗人被动卷入战争中,在进行抗日反割台斗争的同时亦用诗歌记录此段史事。台湾沦陷后,台湾诗人分化为内渡诗人群体与留守诗人群体。离乡者内渡后开始以诗歌抒发思乡的愁绪与个体离散的苦痛,而留守者主要书写故土沦落的悲痛与日据初期的殖民经验。作为敌对国的日本,由于战争的刺激,其国内亦兴起了汉诗书写甲午战事的潮流,这部分诗歌反映了战争时期日本国内及民众以及日军在战场上的状况,但是日本汉诗人多受军国主义思想的浸染,诗歌亦表现出强烈地侵略性与军国主义色彩。
其他文献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梁山英雄群象,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小说定本之初,以各种形式流传时,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经施耐庵改编后的《水浒传》,更加受到了后代读者的青睐,《水浒传》续书的不断出现即有此原因。罗贯中的《征四寇》、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陈忱的《水浒后传》和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揭开了续写《水浒传》的序幕,到了清末,这股续写之风依然兴盛,但是
学位
《水经注》是一部地理名著,但因书中记载了大量地名,因此也是一部地名学著作。郦道元在解释地名渊源的同时,既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当地秀美的景色,又旁征博引,详实地记述了各地的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风土人情,也不失为一部文学名著。《水经注》中记载的地名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包含范围甚广。在河川方面,不仅记载了江河川渎的名称,还记载了一些伏流、水口、河曲、瀑布等的名称;在山岳方面,不仅记载了大量峰峦山岭的名称,还
学位
新世纪以来,陕西“70后”女作家对陕西文坛历来所坚守的“乡土书写”“宏大叙事”呈现出了突围式的改变,在题材、主题、叙事方式的选择上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特点。论文以周碹璞、唐卡、吴文莉三位“70后”女作家为例,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分析,来印证这一系列的变化。除引言、结语外,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展开论述。  第一章,对新世纪陕西“70后”女作家长篇小说所呈现的变化做整体的论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题
1980年代和新世纪是宁夏小说创作史上的两个高潮期。宁夏小说面貌的完全改观始于80年代,较之它此前的任何历史时期,都是极大的飞跃。这一时期宁夏小说作家们凭借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坚定的文学信念以及对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沉的爱与责任感,在中国文坛上发出了“宁夏声音”。  本论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时期小说中蕴含的生命意识以及小说家的创作心理进行分析。论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80年代中国小说创
郭楷(1760-1840),字仲仪,号雪庄,凉州府武威县(今甘肃武威县)人,是清代乾嘉时期关陇文坛的成员之一,也与这一时期文坛的诸多重要人物交好。有《梦雪草堂诗稿》《梦雪草堂续稿》传世。本论文在对郭楷《梦雪草堂诗稿》《梦雪草堂续稿》进行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检索与郭楷相关的文献资料,立足其作品,对郭楷生平、家世、交游等内容进行考证,对其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研究。  论文主要分引言、研究篇、整理篇、结
截止2019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总数达7.59亿人,在如此庞大的网络视频展演与消费资源中,短视频作为极具特色的资源载体异军突起,不仅使行业获利颇丰,同时生成了千奇百怪的风格和越发专业的品类内容,其中,男性网红性别反串便是短视频内容品类中较引人瞩目类型之一。在我国.性别反串表演从最早作为传统戏剧中的表演手法,流变成为具有娱乐化、草根化特征的网络视频展演方式,成为了一种大众的个性化表达方式。木文立
民间生活故事是民众在生活中口耳相传的文学创作,作为民间故事的重要类型,其生成与流传有着稳定的母题情节和叙事结构,同时又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质。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故事类型研究和比较故事学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和《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北卷》为研究对象,选取宁夏157篇和河北91篇民间生活故事,按照母题情节对宁夏和河北两地的民间生活故事的类型进行比较,探讨
《宁夏出差日记》系稿本,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为清道光十八年(1838)佚名作者自京城至宁夏赴任沿途所记日记,也是已知清代唯一一部目的地为宁夏的行程日记。是书所记京城至宁夏路线、沿途历史古迹、赴任事宜等内容对研究清代京城、宁夏两地交通,途经各地历史地理以及清代官员赴任问题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以《宁夏出差日记》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结合各类文史资料,对《宁夏出差日记》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来说
固原市彭阳县遗存有大量的清代契约档案,这些资料作为民间社会的法律文件,是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在基层社会运作的直接反映,具有真实性和原始性,可对政书、典章、史志等公私文献做有益的补充。本论文拟对《彭阳清代契约档案》所收录的清代彭阳地区的契约档案做整理与研究。  文章分整理篇与研究篇两个部分。研究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介绍《彭阳清代契约档案》的主要内容,对该书进行重新分类;梳理彭阳清代契约档案
都穆(1459-1525),字玄敬,又字元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中期一位重要的学者。有《游名山记》《使西日记》《金薤琳琅》等作品传世。  笔者的研究成果主要由“研究篇”“整理篇”两部分组成。“研究篇”内容包括:第一,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之上,整合涉及都穆的主要史料,对都穆年谱、家族谱系进行考述,以此作为对都穆其人评价的主要依据。第二,从传统文献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使西日记》的文献著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