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风病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有75%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是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也是康复治疗中的难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寻求减少中风后功能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及缩短疗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学早有循经取穴、头针等治疗中风偏瘫的记载,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风偏瘫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疗效已经得到许多临床观察研究的肯定。1.健康人静息态、被动运动和针刺阳陵泉的运动网络有效连接的研究目的:运用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得到健康人静息态、被动对指运动和针刺阳陵泉的Granger因果连接图,观察生理状态下被动运动的大脑运动网络的特点和针刺阳陵泉时大脑运动网络可能出现的变化,探讨生理状态下针刺阳陵泉对运动网络的影响。方法:对8例健康人进行静息态、针刺阳陵泉和左手被动对指运动的fMRI扫描,采用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健康人被动运动的有效连接图中,右侧中央后回成为网络的中心,网络的平均节点度为2.16±1.6,右侧中央后回的总度为6,明显大于均数。有效连接图中大部分信息流动指向了这个脑区。其中左侧中央前回、楔前叶、顶下小叶、脑岛、丘脑外侧核、颞中回均指向了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中央后回之间形成回路,且连接强度为网络中所有有效连接中最强。颞中回和右侧中央后回之间形成有效连接的回路,尾状核和颞中回形成回路。尾状核和小脑山坡均指向黑质。前扣带回对颞上回存在有效连接。在健康人静息态的有效连接网络中,楔前叶成为网络的中心,接收来自岛叶、扣带前回、丘脑后部、颞中回的信息,并向黑质、颞上回传递信息。在健康人针刺阳陵泉的有效连接网络中,网络平均总度为4±2.6,左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顶下小叶的总度明显大于均数,可以认为是网络的中心区域。与静息态的有效连接图相比,针刺阳陵泉状态下,健康人多个脑区(小脑山坡、丘脑后部、扣带回中部、黑质、顶下小叶)向双侧中央前后回发出的有效连接强度明显增强,且右侧的中央后回向右侧中央前回发出的有效连接也明显增强,减弱的有效连接主要集中于楔前叶与其他脑区的连接。结论:结合非重复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模式和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的方法研究fMRI的针刺效应,符合针刺具有持续效应和针刺效应具有时间依赖性的特点,可以发掘更多针刺相关的脑连接信息。健康人左手被动运动时大脑的感觉运动皮层与皮层下的多个运动相关脑区存在信息传递。针刺阳陵泉对双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后回的有效连接均有影响,并能使小脑、丘脑、扣带回、顶下小叶等脑区向中央前后回发出的有效连接增加,针刺阳陵泉对这些脑区的影响可能与其对运动功能的促进作用和镇痛作用相关2.偏瘫病人静息态、被动运动与针刺阳陵泉的运动网络有效连接及其与健康人的对比研究目的:运用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得出病理状态下静息态、被动运动和针刺阳陵泉的运动网络有效连接图。对比健康人和偏瘫病人在被动对指运动时的因果连接,探讨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损伤的机制。对比健康人和偏瘫病人针刺阳陵泉对运动网络的有效连接的作用,分析病理状态下针刺阳陵泉对中风偏瘫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对9例偏瘫病人进行静息态、针刺阳陵泉和左手被动对指运动的fMRI扫描,采用多元Granger因果分析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人的被动运动有效连接图比较,偏瘫患者的大脑运动网络的有效连接较为简单,大脑的中央前后回与脑网络其他核团的连接密集度比较低,其中左侧的中央前后回形成回路,且左侧中央前后回均接受从顶下小叶发出的有效连接,但其他脑区,包括皮层中的颞中回、脑岛、楔前叶,都没有与中央前后回形成有效连接,而皮层下各脑区之间也缺少健康人的运动网络中出现的有效连接。偏瘫患者针刺阳陵泉的有效连接图中,平均总度为3.5±2.0,其中左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岛叶、丘脑外侧核、小脑山顶成为网络的中心。与静息态的有效连接图相比,针刺阳陵泉状态下小脑山顶与右侧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连接回路强度明显增加,且向左侧中央后回发出有效连接的强度也明显增加,右侧中央前回也向左中央后回发出有效连接。岛叶与颞中回形成连接回路的连接强度也明显增强。结论:偏瘫患者的被动运动的脑网络中,小脑、基底节、边缘系统与皮层之间的有效连接减少,从而造成运动系统内部的功能整合障碍,针刺阳陵泉增强小脑与皮层之间的双向信息传递,有利于感觉运动功能的整合,能够促进偏瘫患肢运动的协调。与健康人相比,偏瘫患者针刺阳陵泉的中枢作用位点更加集中更加具有疾病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