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s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树突状细胞(DC)是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因其独特的免疫学特性.我们选用不同种类的白血病细胞系以及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细胞,以不同细胞因子组合联合诱导,生成携带白血病抗原信息的DC细胞,对诱生的DC细胞进行形态和细胞表型鉴定,并进一步了解DC诱导的特异性抗名瘤免疫功能,以达到优化诱导DC产生的条件,增强DC的抗肿瘤免疫效应.为DC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论:1.各种髓性白血病细胞在适当的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分化为具有典型形态的树突状细胞.并且不同种类的白血病细胞对细胞因子的敏感性及诱导条件有所不同.2.诱导生成的DC细胞均具有抗原提呈相关分子的稳定表达,同时具有较强的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异性CTL产生的能力以及分泌Th-1细胞主导因子IL-12、协同产生抗肿瘤因子IFN-γ等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3.K562来源的DC细胞所诱导产生的特异性CTL对裸鼠K562移植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4.对B7-1基因修饰后的K562细胞诱导生成的DC,可提高其共刺激分子B7-1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DC介导的Allo-MLR和CTL等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
其他文献
古汉语诗歌中叠词的翻译不容易把握,这些叠词不仅可以增加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和音乐美,同时还是表现诗歌内在感情的重要载体,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对其充分把握才能更好表达出诗歌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双语能力被视为影响翻译质量的第一要素,但语言只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辨识双元文化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翻译实例为基础,通过
话语分析这一概念与语言、言语环境及话语系统等存在联系,说话人、受话人、沟通及语境等构成其基本要素。话语分析即对特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及表达的言语行为进行分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一部解说唐宋以来诗词曲中特殊特殊语辞工具书。语辞多半是当时的方言口语词,受时代性影响,也有一些释义不周或不确的词条,结合自身山西长治方言对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2b)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4,hBMP4成熟区cDNA的克隆方法并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人骨形态发生蛋白4进行可分泌表达,为
目的:确定结肠直肠扩张(CRD)所致结肠直肠痛大鼠的牵涉区;研究牵涉区皮下注射利多卡因对结肠直肠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和结果:①牵涉区确定:血管内注射伊文斯蓝,分光光度法测量不同部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在话语中起语用作用的词语或结构。话语标记语不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但具有重要的语用功能。文章拟从话语标记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入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俄罗斯传媒得以迅猛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及新兴电子技术、全球信息化空间的拓展都对俄语新词汇的产生和传播有着重大影响,并对俄罗斯社会意
分析了该院1998~2000年收治的531恶性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中并发45例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发病部位和合并细菌感染状况.并采用了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了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危
脾边缘带淋巴瘤(SMZL)是一类发生于脾脏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该文就我院收治的1例典型SMZL患者的临床、平同盟、免疫、遗传学特点及诊治中的经验教训,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