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活动,而且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合理的情感表达对教师个体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对象、性向、层级和形式四个维度论述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从对象上看,学生是教师情感表达的接收者。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在情感倾向上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从性向上看,教师情感表达可分为正性和负性两种性向。教师在进行情感表达时产生愉悦感受的就是正性的表达,而产生非愉悦感受的就是负性的表达。负性的教师情感表达的内容主要包括失望、愤怒、担忧等;正性的教师情感表达的内容主要包括满意、喜爱、期望、关怀等。从层级上看,教师情感表达分为深层表达和表层表达两种。深层表达是一种“表里如一”的表达,而表层表达是一种“表里不一”的表达。此外,深层表达可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深层表达。从形式上看,教师情感表达主要包括言语、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其次,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情感表达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教师情感表达在对象上,表现为“两头大,中间小”;在性向上,因“人”而异;在层级上,过分重视正性的情感表达,而忽视了负性的情感表达;在形式上,主要以言语表达为主,形式单一。 最后,针对实践中教师情感表达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主要包括:在对象上,教师情感表达应“一视同仁”;在性向上,教师情感表达应因“事”而异;在层级上,教师应加强正性情感的深层表达、负性情感的表层表达;在形式上,教师情感表达应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