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苗寨“跳场”节日文化研究——传统权威与国家权威之博弈与互融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笔者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一个苗族村寨——石头寨的田野调查,以当地最富特色且最为隆重的民间节日“跳场”为研究对象。通过“跳场”中各种仪式的展演,尤其是立于“国家在场”的分析基点,呈现了仪式之于国家、之于地方的互动关系。并由此层面展开,来探讨民间节日在当下的生存处境和走向问题。  论文首先以“跳场”的仪式流程为突破口,呈现了仪式中“苗王”的权利以及崇拜之物——“竹”在当地苗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这种信仰崇拜与其相关的传统权威的形成与建立,对维持与协调当地传统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作为一个制度性要素而存在。然而,“跳场”仪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家”层面的影响,通过“国家在场”将“跳场”置于一个多元权威符号并置的场域之中。其突出表现在仪式的舞台展演方面所呈现的鲜明的“国家”指向:或基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或基于地方经济的现实利益等等。正是由于处在这样一个多重要素共同参与的社会结构之中,地方社会的“跳场”仪式随即成为各种力量较相角力的交汇场。在传统权威和国家权威的双重作用之下,“跳场”为了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既要保留原有的民间传统和社会秩序,又要主动地向国家靠拢,借助国家力量来保护其文化,从而构建少数民族民间社会与国家之间互相认同的秩序与规则。换句话说,民间节日仪式与国家更是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合谋”。
其他文献
具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文化产业,在世界产业发展中已占据一席之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凝聚民族创造力,保护和发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他产业所
学位
男娶女嫁、婚后从夫居的习惯依然是中国农村最流行的婚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大多数女人必然面临的处境是:因结婚而经历生活空间、身体和劳动以及归属的转换。女人终其一生都
此前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对调查区域内带有民族特点的生产生活工具,虽有所关注,但研究的目标仅止于进化起始与其发展阶段对文化的适应,对工具自身所属环境的适应研究相对缺失。特别
结群作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热点,在未来学科理论的发展中,其研究热度将会只增不减。在讨论和总结学者关于结群理论研究之后,本文在丰富民族志调查的基础上,借鉴宗族研究范
族群认同主要有根基性和工具性两种主导因素。根基性主要基于历史记忆,尤其是“祖源记忆”是影响族群认同和族群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工具性是指在政治、经济等利益的驱使下,族群
历史时期的西北是封建统治者治理边疆的重点。明清时期为加强对河湟少数民族管理,封建中央政府在此安置一大批的故元后裔,并袭元制,设土官,辖一方。久而久之形成西北历史上几
“南方素崇火德”。查阅《湖南通志》的记载:“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湖南各府、州、县建有专门祭祀火神的庙宇上百座。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这些庙宇早已不复存在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