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族群认同主要有根基性和工具性两种主导因素。根基性主要基于历史记忆,尤其是“祖源记忆”是影响族群认同和族群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工具性是指在政治、经济等利益的驱使下,族群认同在不同情形中得以构建,文化因此而再生产。本文基于贵州省务川县一个特殊的个案,探讨了某个有着强烈汉人历史记忆和英雄祖先崇拜的族群在20世纪80年代何以被识别为仡佬族,并在民族旅游业开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为了迎合更大范围的族群认同,建构起新的祖先象征,从而使这个有着自己历史记忆的族群的认同基础被逐渐打破,族群认同也由根基性向工具性置换,族群文化由此被重新整合乃至再生产。 全文主要分为四章,另有结论。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探讨选题的缘由与意义、调查点情况及可能涉及到的研究视角。第二章分析文献及家谱记载中的英雄祖先申祜的生平,以及目前龙潭村仍口耳相传的与申祜有关的故事,通过这一部分的描述了解申祜本来的身份及在申氏家族中的地位及影响。第三章主要介绍家谱所反映的以申祜为中心的血缘及地缘组织,目前申氏家族的分支、申氏家族的通婚情况,以及英雄祖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影响。第四章主要分析民族识别后申祜民族身份的转变、民族识别所带来的申氏族群认同上的模糊,以及随着务川旅游业的开发,申祜身份发生的转变,由此延伸出文化再生产理论在具体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与此同时,为了迎合更大范围的族群认同,地方政府建构起仡佬族另一个想象中的祖先——九天濮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申氏家族认同上的危机。文章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主要以族群认同、文化再生产等理论为视角,探讨英雄祖先申祜的身份在不同场景中不断变化的社会意义,说明身份是动态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影响族群认同,可以作为文化再生产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