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腹腔镜胃癌术后患者早期活动循证证据,构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活动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以期提供科学、规范、可实施的护理实践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同时为填补早期活动护理内容、优化早期活动护理流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证据综合:全面检索腹腔镜胃癌术后早期活动相关文献,对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进一步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采用JBI证据分级系统评定推荐级别,筛选形成最佳证据条目。2.方案构建:基于证据条目制定质量审查标准,通过临床实施现况审查明确障碍因素,拟定早期活动方案初稿;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结合专家意见对初步方案开展修订,最终形成《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活动方案》。3.实证研究: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2021年9月1日至12月31日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33例为干预组,严格按照前期构建方案进行干预;选取2021年5月1日至8月31日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33例为对照组,接受科室常规术后护理。比较两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活动距离、疼痛评分、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腹胀发生率等指标的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证据综合:最终纳入12篇文献,包括2篇指南,4篇专家共识,1篇系统评价,5篇随机对照试验,围绕活动前准备、康复锻炼、早期活动要点、组织管理、安全保障5个维度共形成了16条最佳证据。2.方案构建:基于方案内容框架,在前期证据总结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形成《腹腔镜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目标人群、健康教育、术前方法指导、早期活动定义、早期活动方法指导、依从性管理、安全保障等8个方面。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条目7项、修改条目16项、增加条目1项,最终确立了3个维度56个条目的早期活动方案。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2,第一轮函询变异系数为0.05~0.27,协调系数为0.1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为0.00~0.19,协调系数为0.15,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01)。3.实证研究:(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婚姻状况、职业、医保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2)早期活动接受度: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早期活动实施率分别97.0%和24.2%,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7.39±4.24 h和39.32±18.0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期活动实施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POD1、POD2、POD3的活动距离和活动时间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33.48±12.8 h vs.57.61±19.61 h,P<0.05)、排便时间(40.98±18.64 h vs.68.55±28.65 h,P<0.05)以及住院时间(15.91±2.90 d vs.18.18±5.25 d,P<0.05)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POD1、POD2、POD3的静息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OD1的活动痛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POD2、POD3的活动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早期活动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早期活动方案过程中发生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尿潴留、跌倒、非计划拔管等并发症例数更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方案基于最佳证据,符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境,且根据专家意见修订完善,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2.本研究验证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早期活动方案》的临床效用,有效推动了证据向实践转化,切实为进一步早期活动模式的临床推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