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对世界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急性感染常导致宿主白细胞数量严重的减少,从而引起了机体的免疫抑制;不同BVDV毒株的毒力强弱不同,导致的淋巴细胞衰竭的程度也不同,且具有可逆性。BVDV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研究表明小鼠可以作为BVDV的急性感染模型,感染后引起淋巴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降低,然而不同致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对世界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急性感染常导致宿主白细胞数量严重的减少,从而引起了机体的免疫抑制;不同BVDV毒株的毒力强弱不同,导致的淋巴细胞衰竭的程度也不同,且具有可逆性。BVDV可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研究表明小鼠可以作为BVDV的急性感染模型,感染后引起淋巴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明显降低,然而不同致病型BVDV体内感染及PD-1阻断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等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构建不同致病型毒株的BVDV急性感染小鼠模型,明确PD-1阻断对非致细胞病变(Noncytopathic,NCP)型和致细胞病变(Cytopathogenic,CP)型BVDV急性感染小鼠模型中T细胞活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将CP型和NCP型BVDV分别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通过血常规、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学等方法检测感染情况,构建BVDV急性小鼠感染模型。结果显示,小鼠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体重增加效率降低。CP组和NCP组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均在第7 d降到最低。CP组比NCP组的下降更为显著。CP组和NCP组BVDV在第7 d的检出率最高,血液中检出率最高。感染后第7 d CP组和NCP组各脏器中BVDV抗原检出率均为100%,镜检可见CP组BVDV抗原组织分布高于NCP组。感染后7 d两种生物型BVDV感染小鼠后均可引起组织病理损伤。研究表明成功建立了两种生物型BVDV的小鼠急性感染模型,CP型BVDV的致病性高于NCP型。其次,应用荧光定量PCR、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致病型BVDV感染小鼠后外周血和血清中的PD-1表达量、细胞因子、T细胞数量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仅感染后第7 d CP组PD-1表达极显著升高,NCP组PD-1表达显著升高;CP组的IL-2含量显著降低,NCP组IFN-γ含量显著降低。在感染后第7 d CP组CD3+、CD4+和CD8+T细胞数量均极显著降低;NCP组中CD4+、CD3+和CD8+T细胞均极显著降低;CP组以及NCP组的细胞凋亡均极显著增加。最后,应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致病型BVDV感染小鼠后PD-1抗体阻断后外周血细胞因子、T细胞数量及凋亡的变化。结果显示,CP-Anti-PD-1组IL-2含量显著升高,IFN-γ含量升高不显著;NCP-Anti-PD-1组IFN-γ含量显著增加,IL-2含量增加不明显。CP-Anti-PD-1组CD3+和CD4+T细胞极显著升高,CD8+T细胞极显著升高。NCP-Anti-PD-1组CD3+和CD4+T细胞显著升高,CD8+T细胞极显著升高。CP-Anti-PD-1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极显著降低,NCP-Anti-PD-1组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极显著降低。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CP型和NCP型BVDV的BALB/c小鼠急性感染模型。证实了BVDV感染小鼠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PD-1表达量增加、T细胞活性降低以及细胞凋亡量增加。PD-1单抗阻断后恢复了T细胞的活性,降低了细胞凋亡。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BVDV免疫抑制的分子机制和免疫阻断策略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目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的统计情况中,肺癌均排第一,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10-羟基-2-癸烯酸(10-HDA)又称王浆酸,是自然界中仅可在蜂王浆(Royal Jelly,RJ)中检测到的一种有机酸类物质,也是蜂王浆中具有主要生理活性的物质。其具有抗菌、消炎和降血脂等多种生理功能,因此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另外,近期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它还具有抗癌作用,然而,其对癌症治疗的有效浓度及其
肺癌是一种对全世界人类健康都具有极大威胁的恶性肿瘤疾病,癌症数据分析表明,每年死于肺癌的肿瘤患者约有176万人。大豆苷元(daidzein,DAI)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大豆产品中的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具有良好的药效药理机制而受到各国学者关注,但其对于肺癌的防癌抗癌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实验以肺癌细胞作为体外研究模型,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对DAI的抗癌机制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研究DAI对3种肺癌细
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 virus,BLV)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牛传染性病毒之一,可编码miRNA(BLV-miRNAs),有研究表明外源性miRNA可以通过食物摄取跨界调控动物基因,所以,BLV-miRNAs可能具有跨界调控人类淋巴细胞功能的风险。基于此,我们以BLV-miRNAs跨界调控的普适性为切入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并预测BLV miRNA跨界后可能调控的人源基
由于较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肺癌已经成为全球“头号癌症杀手”,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导致几十万人失去生命、几百万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中药治疗法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手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甘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及衍生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因此,我们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后,发现了一种甘草衍生物—18β-甘草次酸(18β-Gly),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并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因其对肺癌的具体分子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寄生在人及多种动物的肝胆管和胆囊中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全球有超过2亿人存在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风险,而仅中国的感染人数就达1 300万之多,其中又以广东、广西和黑龙江尤为严重,对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刻不容缓。粪便中检出虫卵是诊断华支睾吸虫病的金标准,但该方法敏感性低,容易漏诊,且无法进行早期诊断,临床亟需建立高效、准确的方法用于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是无芽孢、严格厌氧、多形态的革兰氏阴性菌,诱发多种疾病,其中以牛羊腐蹄病、肝脓肿和人的Lemierre′s综合征最为典型。坏死杆菌诱导多种细胞发生凋亡及炎症,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防御细胞也包含在内,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以羊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RAW246.7)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坏死杆菌诱导免疫细胞凋亡和产生炎
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是革兰氏阴性厌氧多形性细菌,主要引起肝脓肿、腐蹄病和犊牛白喉,并在奶牛乳腺炎、子宫内膜炎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牛坏死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作用是其入侵机体及致病的关键步骤,因此,明确43K OMP发挥黏附作用的主要位点及筛选相应抗原表位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从牛坏死杆菌43K OMP与宿主细胞的黏附功能为出发点,筛选43K OMP的黏附功能
气候环境是影响畜牧养殖业生产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时间长、气温低,极易诱导动物机体产生冷应激,进而引起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行为等异常。骨骼肌作为能量储存与利用的重要组织之一,可以维持低温环境下机体的运动和产热。此外,骨骼肌作为分泌器官在应对环境和代谢变化时分泌多种肌细胞因子,其分泌的IL-6能够参与骨骼肌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同时,由OGT和OGA介导的O-GlcNAc糖
冷应激是造成畜禽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受损的重要原因。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冷暴露会导致肝脏发生损伤,炎症和氧化应激等,但是,冷暴露究竟是通过什么机制引起肝脏损伤的呢?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在肝脏疾病中显著激活,抑制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可以缓解疾病,成为预防治疗的途径。那么,冷应激是否能通过激活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导致肝损伤?本实验通过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构建小鼠体内和体外的冷应激模型,旨在明确冷暴
寒冷是北方常见的应激原。冷应激会导致动物免疫性能下降,也会延缓动物的生长,降低动物的生殖能力,是制约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肺脏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其内由数以亿计的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能够与冷空气直接接触,造成肺脏发生应激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Shh信号通路胚胎肺脏的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参与肺脏疾病的调控。那么,冷暴露状态下,肺脏组织及肺泡细胞的损伤机制是怎样的呢?因此,本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