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区新生命——天津大学七里台校区可持续利用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q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是近年来国内高校的普遍发展模式。2010年3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天津大学新校区框架协议,拟在津南区的海河教育园建立新校区。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原有校区的命运将走向何处,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人员分配、校园文化传承和校友感情归属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对七里台老校区的持续利用进行讨论和研究:一方面希望能够对老校区的可持续利用和多校区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的意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从校园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粗放型校园扩张的模式进行反思。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笔者对天津大学的历史沿革进行研究,通过对校史、原始图档以及教员口述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梳理出校区-校园文化发展演变的脉络;其次在分析现有校园格局的基础上,以七里台校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校园特点、文化氛围、需发展的功能和需弥补的负面要素等问题点展开深度分析;第三部分中,结合前面两部分总结出的老校区校园文化特点和发展瓶颈,笔者在新校区建设中针对如何继承老校区传统、打破功能发展瓶颈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后,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方略,笔者在对七里台校区持续利用的设计策略层面上,从规划、建筑、景观以及校园文化四个方面提出了设想和建设方向,以使老校区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本文通过研究七里台校区的可持续利用,为即将进行分区建设的天津大学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践上的帮助,对天津大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应用意义。
其他文献
伴随着生态节能策略在当今建筑设计中重要地位的日益突显,光伏材料作为一种颇具潜力的高效复合型生态材料,正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建筑节能设计中,并因其自身材料所表现出的种种美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发展迅速,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都落后于城市,导致农村“三农”问题严重。党的“
在中国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当代的小城镇建设受到全球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现象冲击,正在大量构筑与当地传统建筑貌合神离,甚至背道而驰的现代建筑,其地域特色正逐渐衰退甚至
“煤在城之下,城在煤之上”,抚顺是国内外知名的煤都,出于矿产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城市的产业结构迫切的需要进行优化升级和更新,进行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抚顺
自我国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十几年中,中国各地区的乡镇建设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乡镇商住建筑和其所形成的街
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与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存在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各个角落,对维持生态平衡
进入近现代以来,国内外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当一幢大楼拔地而起,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原来吹经此处的风的正常走向,也势必影响到其周围的风环境。北方严寒地区,不良的室外风环境引起行人
居住区一直是热门话题,相关的理论文献多且成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居住环境空间的要求提高。居住区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因此,居住文
标志性建筑在城市建筑群体中只是极小部分,我们日常所接触、所见到最多的是城市一般建筑,城市建筑综合意象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一般建筑,即城市背景建筑。成功的城市标识性建
随着世界旅游形态发展的深入,以湿地公园为主要类型的旅游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和游客。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给城市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但也给湿地